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克顿是一个美国人的名字。在150多年前,克顿是美国西部的一个中级警官。如果他沿着警官这条路走下去,那么现在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他。但是,他偏偏是一个创新的人。于是,他放下了警察这一职业不干了,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私家侦探所,成了世界私家侦探的开山祖师。当然,他当初不会知道150年后,在中国有一个警官不仅想着他,还认为自己的志向和经历都和他有相像的地方,并且学他的样子也办了一个私家侦探所,起名叫辽宁省克顿事条调查所。这个警官就是中国第一私家侦探孟广刚。  相似文献   

2.
他开出租车,拉了一个杀人犯。他问他去哪,他说随便转转。他高度紧张,担心杀人犯还会再杀人,或是劫车。他开着车与他进行了漫长的心路跋涉……载上一个杀人犯2006年3月3日,对于家住辽宁丹东的出租车司机庞和清来说,是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了。可就是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他挽救了一个迷途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他成长在红花山脚下、长江南岸的孙村。山的精华,水的灵气,把他孕育成一个智慧型人才。改革开放的浪潮把他推到了“红花山”。于是他像一个山夫,与他的员工们一个个春秋、一个个冬夏在这座山上艰难地拓垦着。问询他为何如此执着?他说,我们只想“红花山”,红花满山……  相似文献   

4.
2007年年初,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问我关于车辆保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的问题。我在电话中简单回答了他的疑问,他说他的一个朋友碰到了类似的问题,想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我跟他约了个时间面谈。到了面谈的日子,我在所里等他的到来,同时也在回想他问的问题,其  相似文献   

5.
一个2.73·1.82米的监房里,孤怜怜地住着一个人。他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醒着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他一个人在那监房里已住了10多年。除了几名看守,他只能每2星期看到他的兄弟。他们只能把手指头伸过铁栏栅接触。这就是他与别人的唯一接触。他的名字叫莫迪凯·瓦努努。  相似文献   

6.
一位北京网民在互联网上贴了一个帖子,讲述了来京打 工的一个外地朋友与居民身份证的故事。 "有一个哥们儿,身份证丢了,他打电话到老家央求朋友 代为补办了一个,用挂号信寄来后,他到邮局取。但是,取他这 个身份证,他必须用自己的身份证才能取出来--而只有把 那个身份证先拿出来,他才能取出这个身份证。这是一个悖 论。他急了,一遍又一遍地说,那证件就是我的,可是邮局工作 人员就是不让。他被逼无奈,发誓说,如果他撤谎,那么他就是 --他接着说了一大堆动物的名字。最后还是没有取到身份 证,他只得央求邮局把那封挂号信退回去。后来,他亲自回了 一趟老家,看到那封信上有一个改退批条,用圆珠笔写着:查 无此人。"  相似文献   

7.
他功勋卓著,他的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他变身“敌特”挫败越狱暴动,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8.
原先他是多么幸福啊!他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在市里小有名气,有自己的私家车,有宽敞明亮的住房,更有一个温柔可爱的妻子。可上天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把他推向了无尽的黑暗当中,他的眼睛失明了。他痛苦、彷徨,想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每次都被细心的妻子发现。真的,她是一个细心的女人,这种细心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细致入微地体现出来。譬如在他晚上失眠的时候,吃了几片安眠药,药瓶里还剩几片,她心中都一一有数。  相似文献   

9.
一个“嘴上无毛”的小老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一下子变成了百万富翁。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说他两手沾满鲜血,其实他并没杀人。但是他的每一张钞票里确实浸满了他人的滴滴鲜血。 他就是苏州市一个叫做”宝克曼”公司的经理——葛富春。  相似文献   

10.
欢镜听进过监狱,为了完成接受改造的任务,他为130个死囚写最后的留言——遗书。出狱后写了一本书《死囚档案》。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对他进行了专访,其中他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一个死囚都对生有着强烈的渴望,没有视死如归的死囚。在所有的死囚即将走上刑场的时候,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希望穿上青布做的一双鞋,希望点上三支烟放在地上,如果三支烟能顺利地燃完,那么他就可以穿着这双青布鞋来生投一个好人家,来生做一个好人。在他的描述中,三支点燃香烟袅袅升起的青雾在我眼前飘荡,青烟中,一个又一个穿着青布鞋的死囚在急切地…  相似文献   

11.
袁正昌 《方圆》2020,(8):68-69
在观护基地学习期间,康毅学得了理发技术,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常在微信中给我发一些娱乐性的视频和段子。去年初,我建议他在街面租房开理发店,并借给了他一些钱我认识他时,他还不满18岁,是一个已经辍学的留守青少年,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管的他,一不小心参与了一起贩毒案。2017年11月的一天,无事在家的他忽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在电话里说,请他帮忙送点东西。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0):32-32
日本有个特有名的销售员。一天晚上,他回到家后,比较累了,决定先睡一觉。但他定了一个闹钟,同时告诉妻子,晚上10点一定要把他叫起来,因为他跟一个很重要的客户约好在10点半的时候打电话。  相似文献   

13.
张汤是汉武帝时的一名酷吏。他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吏之家,童年时,他父亲出门办事,留他看家,他不小心让老鼠将家里的肉偷走了。父亲回来后大发脾气,将他痛打一顿。张汤十分窝火,便掏墙掘洞,捉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尚未吃完的肉。于是,张汤在家中设了一个审判老鼠的法庭,对老鼠又是起诉,又是用刑,又是宣判,又是治罪,完全像一个老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个警察,但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深受孩子的父亲,他是一个父亲,但他更是一个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警察!5·12汶川发生特大大地震,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派出所民警李林国,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搜救被埋在废墟里的师生。  相似文献   

15.
林红  程辑 《检察风云》2004,(7):32-33
2003年12月12日,已退休的广西原任宾阳县新宾区法庭庭长吕正秋接到南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辨不清是什么滋味。值得他庆幸的是:法院认定他犯民事枉法裁判罪,判处他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使他免去了牢狱之灾。但他今后的身份已经由一个退休的法官变成了一个罪犯,将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低头服法,改过自新。他在闭门思过之时,常常后悔莫及:如果自己谨慎交友,没有认识那个叫伍文思的“地痞”;如果没有那一个个“黑色黄昏”,那么他本可以以一个光荣退休的法官身份,颐养天年。而假设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也是买不到后悔…  相似文献   

16.
卞梦薇 《政府法制》2010,(18):53-53
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可是,他只读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读书很用功,但做事过于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千万富翁,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其妻在医院产下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他隐瞒着妻子让医院"赔给"他一个儿子。12年后,知道了真相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并将他和医院告到法院……而此时,养子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性情大变,成了一个颇为惹人讨厌的"问题"孩子。为了养子的健康成长,他带着养子远走他乡,在乡下煤窑做苦力……王子成弃子乖孩子成了"问题"少年今年56岁的张远明原来是成都某机械制造公司的老板,资产近千万元。1993年4月7日,张远明的妻子陈姚  相似文献   

18.
颖子 《江淮法治》2015,(4):48-49
两颗美丽的心因善良而走到一起,然而到最后谁又能说那不是爱情呢哥哥身患白血病,她开价10万元要把自己"闪嫁",谁愿意给她10万元,她就嫁给谁。这时,同乡的他来了,他愿意给她10万元,却不是买她的婚姻,而是买一个让她认识他的机会,他坚信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值得他等待。生命在赛跑,爱情也在赛跑,她要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爱上他,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份等待和厚爱。3个月后,他们结婚了,6个月后,哥哥得救了。爱情于此,有着一个傻男人满满的担当,也有一个傻女人"一定爱上你"的执拗。  相似文献   

19.
南非贩毒网     
作为一个在索韦托长大的少年,曼德拉·芒图离开学校,参加反对种族隔离的街头斗争。与其他成千上万没有工作、流浪街头的青少年一样,他也喜欢吸用大麻。几个月前的一天,现已24岁的芒图终于有了工作。他的一个充当毒品贩子的邻居雇佣了他,要他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人,他历经磨难,在步入中年之时,终于倾其所有,建成了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建校十年,育人近万,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点燃了一盏通往希望之路的明灯。这个人就是王沛田,这所学校就是他创办的致远中学。——题记沛田轶事1953年,王沛田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一个极为贫困的小村庄——岔口村中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12岁时就跟随当木匠的父亲做木匠活赚工分补贴家用。就在他将要初中毕业时,父亲染病在床。16岁的他放下书本,四处找木匠活干,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学校,在他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两个月之后永远地与他无缘了。之后,王沛田走南闯北,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