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占善刚 《河北法学》2000,(6):138-139
本文以缕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二审程序中反诉问题所作的一项司法解释之价值预设与罅漏为行文基点,指出在二审程序中,被告能否提起反诉应以原告是否同意为前提条件,如此才能兼顾保护当事人审级利益与依法审理反诉案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一些文章对民事诉讼上的反诉问题作了有意义的讨论。本文拟就反诉制度的根据,反诉与本诉的联系,反诉和本诉的合并审理,以及二审程序中的反诉等问题,谈一点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缕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二审程序中反诉问题所作的一项司法解释之价值 预设与罅漏为行文基点,指出在二审程序中,被告能否提起反诉应以原告是否同 意为前提条件,如此才能兼顾保护当事人审级利益与依法审理反诉案件之间的 矛盾。  相似文献   

4.
论民事程序选择权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各国普遍确认的一种民事程序权利,其理论基础是提高公众对民事诉讼的信服度和接纳度,增进民事诉讼效率。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民事程序选择权立法上应当完善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言词审理与书面审理、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上诉程序 ,应当理顺第二审与第一审的关系 ,将一、二审关系定位为续审主义 ,并将事实审理的重心放在第一审。为了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应当确立附带上诉制度 ;完善上诉程序中的反诉 ,如果当事人愿意放弃审级利益 ,在第二审同意他方提起反诉的 ,上诉法院应尊重当事人双方的选择 ,对一方当事人提起的反诉进行审理 ,而不应当发回重审。改进第二审的裁判 ,规定“移送裁判” ,即如果第一审法院违反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决 ,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 ;明确确立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 ,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第二审法院不得变更第一审判决 ,导致对当事人更加不利 ;改进“发回重审”之裁判 :其一 ,以“第一审诉讼程序存在重大瑕疵”为第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事由 ,其二 ,对于第一审程序存在重大瑕疵的 ,在不损害当事人审级利益的前提下 ,第二审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由自己审判 ,其三 ,当事人双方可以合意决定由第二审法院作出判决。  相似文献   

6.
(58)在第二审程序中是否准许提起反诉?第二审对反诉如何进行审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被告有权提起反诉,人民法院可以将反诉与本诉合并进行审理,但是作为反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这就是反诉必须是在诉讼程序的进行中,在本诉的当事人之间提起;反诉与本诉有着法律关系上或者事实上的联系;反诉是被告为了  相似文献   

7.
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提起反诉是法律赋予民事诉讼被告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中的生动体现。本文拟就反诉的概念、特征,反诉是否在二审中适用,以及对反诉能否再反诉等问题,略陈管见。(一)设立反诉制度的意义。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提出反诉能摆脱被动局面,反客为主,使  相似文献   

8.
强制反诉与我国反诉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制反诉制度的设立与运作,有利于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尽可能解决彼此相互关联的多个纠纷,以节约诉讼成本,并可避免裁判的矛盾。通过证据开示制度、释明权、部分请求之取消等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重构,在我国可以设立强制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公诉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公诉权探析徐光岩众所周知,由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民事案件,抗诉的检察机关理所当然是再审程序中的公诉人,承担举证的责任。而在原一、二审程序中,国家充分赋予双方当事人以诉权(自诉权与反诉权),民事检控领域适用国家不干涉主义。随着现代民事、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反诉制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特有的一项制度,它具有存在的重要价值。但理论界对反诉制度的理解分歧较大,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程序,存在若干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只在第52条、126条、129条等几个相关条文中原则性地规定了反诉制度,理论界对反诉制度的理解分歧较大,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程序。可以说,我国的反诉制度是初步的、不成熟的。因此,在反诉制度的理论与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一)司法实践中适用反诉的错误做法及原因分析反诉制度设置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公正、平等地保障当事人…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程序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序分化涉及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应该规定哪些种类的第一审诉讼程序这一重要问题。程序分化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保留"简易-普通"的基本分类;现有的简易程序进一步分化为"小额"、"速裁"和"简易"三种程序;对普通程序在缩小合议制适用范围的同时以"规则形成"为指向加以规范;程序设计整体上注重与司法ADR的衔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整合。本文对小额程序的设置必要性和具体程序设计做了论证,并以司法实践中的案件类型划分为依据,考察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普通程序与适当延长审限及合议制的关系,还提出引入"特别上告"制度以促进高层级法院通过直接审判案件发展指导性案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司法鉴定中,强调程序人道价值是必要的。在刑事司法鉴定程序人道体现在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鉴定事项的知恶权;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权,鉴定辅助人的援助权等。这些权利的实现,就是程序人道的迈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已进入立法程序的研究起草阶段,〔1〕这标志着法制建设进程开始进入到通过成文法典的方式保护私人权利利益的阶段。在起草我国的《行政程序法》时,必然将面对如何在实定法体系之中建构具有正当性的条文内容的问题。其中,程序参加人的意见陈述程序,尤其是其  相似文献   

14.
李汉昌 《法学论坛》2005,20(3):8-10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与中国内地的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跨法域的民商事纠纷亟待解决。遗憾的是,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区际民事诉讼的规定。法院在处理跨区际的民事纠纷过程中出现了法律适用混乱的局面。2003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纳入议程。区际民事诉讼应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独立成章,位于涉外民事诉讼之前,分为三节。分别规定一般原则、管辖和区际司法协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即,但是关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我们始终缺乏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引。“底限正义”理论是一种指导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它一方面认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正义要求,从而为以法律移植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承认正义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承认法律制度移植的可选择性,从而为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了微观操作步骤。同时,“底限正义”理论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入拓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秋红 《法律科学》2004,22(5):90-95
被指控人的辩护权是一项贯穿刑事诉讼始终的诉讼权利 ,律师作为辩护人协助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由于审判前程序与审判程序在目的、地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审判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与审判程序中的律师辩护相比 ,呈现出辩护权的有限性、辩护的准备性与独立性、辩护功能的受制性、程序性辩护的重要性等特点。加强我国审判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 ,应当在扩充辩护权、纠正审判前程序的具体定位、调整审判前程序的诉讼结构以及完善强制措施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赵信会 《河北法学》2005,23(2):56-59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议,有主张走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有主张采大陆法系的诉讼模式的。我们认为一国诉讼制度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其次还应当考虑一国国民的最基本的价值倾向,并应当兼顾诉讼模式与其他诉讼制度的协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原则上应当采取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魏晓娜 《法学家》2005,(1):107-115
刑事诉讼的理想境界是这三者的和谐结合有罪者受到惩罚、无辜者获得保障、罪与刑相适应.其中,无辜者获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价值.为了实现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应当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和证明标准高要求.同时应当将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迅速出警机制的完善,现行犯案件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准确界定现行犯的内涵,弥补刑诉法第61条的缺陷.针对现行犯案件的特点,应当明确包括侦查机关在内的任何人对现行犯可无证刑事拘留,同时应当简化审查起诉程序,使案件迅速进入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程序的简易化与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磊 《政法论丛》2008,(4):15-18
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中并立的两种基本程序构造。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简易程序在诉讼效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对于缓解日益增大的案件压力、扩大司法吸纳纠纷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追求民事诉讼程序简易化的背景之下,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机制备受关注。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小额诉讼程序的引入等理论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