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君 《民主与法制》2010,(17):33-35
“不当草民。不当良民,不当顺民。不当愚民;不当猛士,不当斗士,不当战士,不当烈士;当遵纪守法的公民,当名剐其实的公民。当行使全部公民权力,履行所有公民义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中国网络界大名鼎鼎的社会评论家田奇庄在2006年新年撰写的献词——《让我们努力成为合格公民》中的一段话。他认为当好公民才是最有价值的。此观点在互联网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草根NGO是自下而上兴起,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草根NGO的兴起与发展使公民个人摆脱了原子化状态,有利于形成公民对行政权力的整体合力,扩大公民在政府活动中的影响力.然而在我国,公民参与及草根NGO受到很多因素的阻滞,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低.因此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例,以了解真实世界中公民参与草根NGO的现状,挖掘出影响和制约公民参与草根NGO的深层原因及其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4.
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民精神实质上就是公民对公共事务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公民社会当作是在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之外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公民社会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和独立自主的地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它意味着随时准备节制个人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而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不是由急躁的物质系统规划出来的,也不会“自动从科技人员的研究室产生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为了达到高效率、标准化、商业化的目的而生产越来越相似的空间场所。法国人类学家麦克·奥吉称之为“非场所”,这样制造出来的空间场所缺乏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将市民与有情感依赖的场所分离出来。美国哲学家约翰·戴维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告诫世人,要警惕这种现象:国际化的产品成为了政治、经济的印章,割裂了与地域文化、社区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甘霖 《当代广西》2005,(18):26-26
有着天然盆景城市美誉的柳州,是一个经济强劲的城市,是一个商机勃发的城市,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城市,是一个和谐美丽的城市,是一个风情洋溢的城市…… 2002年7月,柳州市提出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柳州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而今“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喜传捷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草根文化的发展是以草根阶层的网络表达为起点,在新旧媒体的互动和社会各界关注下发展壮大。网络技术的推动,传统表达渠道的限制,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是草根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0.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8,(8):95-96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有善治。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精神的定义城市精神即城市文化精神或城市人文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可定义为深刻影响市民共同行为方式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具有历时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征。历时性即传统性,指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核心传统,或城市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城市的核心传统,即贯穿于城市文脉之中、反映市民传统行为方式的核心价值观。一座城市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所堆积的理想与追求、教训与坎坷、光荣与屈辱,特别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生命气息、标志文化气质的个性符号,均以城市的核心传统来集中体现(除非是没有历史根基的新兴城市)。城市精神若不具有历时性,不以城市核心传统作为提炼和概括基础,就会失却历史根基与文化凭据,就显得可疑,充其量只是徒具文本色彩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6,(12):134-136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岭南学刊》2008,(5):44-47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美德;公民参与是公民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杨茜 《求索》2013,(6):255-257
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进行公民文化建设.是中国向民主社会、法治国家转型的必经之路。用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来培育共享信仰.强化社会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凝聚民众的爱国意志.这些都为中国的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切实的经验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乡村相对应而存在。关于城市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次。如果说物质属于城市的文化“表层”,制度属于城市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17.
周睿睿 《小康》2007,(9):110-110
为自己争取一个"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国市长的目标之一。慕尼黑市是德国这方面的先锋模范。如果问一个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国人是不是德国人,他会回答:"不,我还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国籍。",但如果问"您是慕尼黑人吗?",则多数外国人会肯定地说"是"。  相似文献   

18.
一 不久前,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提出:"武汉在哪里?"这一问,真是发聋振聩,发人深思! 人的一生,都在为生计而不断地劳作、奔忙和迁徙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城市是一个令  相似文献   

19.
在陶醉于成功获得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片刻喜悦之后,上海市的领导层并没有盲目地陶醉于兴奋之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倡导下,一场“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大讨论在全市1600万干部群众中展开。城市硬件的建设可期,而城市软件的建设则艰巨得多,这已  相似文献   

20.
鲍宗豪 《学习与实践》2009,(12):122-13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对当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关注,与21世纪以全球化为支撑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纪的到来相关。全球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金融、贸易,更要培育全球城市的精神文化,这是由全球城市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表征。在不同特质表象的背后,全球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共同特质,其基本内涵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都处于较高水平;(2)文化产业十分发达;(3)拥有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具体又表现为全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文化艺术、一流的文化环境、一流的市民素质。与之相对照,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达到全球城市的水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