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阶段,经济发展快、社会矛盾多,还是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鉴于此,政府必须创新思路,强化和完善政府作为矛盾调节者和仲裁者的角色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从“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反腐败工作”、“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依靠科技兴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五大重要方面及途径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李春玲 《政府法制》2010,(17):51-51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李明 《行政与法》2007,(12):24-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社会系统要实现整体和谐,获得良性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构建一个政府职能体系。本文在深入研究政府职能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政府职能体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良好的制度设计,需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讨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转变问题,需要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资源。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指明方向,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资源则使我们看到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我国传统的城市偏向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和城乡关系的不和谐,由此产生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收益分享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地方政府职能为切入点,从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秋 《行政与法》2005,(9):10-11
政府职能分为原生性职能和再生性职能两个属性.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因是社会环境的变迁.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就是政府职能的再生和向社会的释放.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会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的不正常现象.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家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些力量中,必然会有一个处于主导方向、居于重心位置的力量在发挥巨大的作用,那就是服务型政府。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那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实现这目标的中心环节。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解决结果,都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9.
黄华 《行政与法》2006,(4):12-14
和谐社会是现代政府、责任政府提供的首位公共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即政府要保障公共产品的和谐供给与和谐需求。和谐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而公共财政的建立又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的要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监察》2010,(8):48-4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指出,要真正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改革,当前首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如果政府成为市场主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增加生产性投资,忽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资,这最终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也就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治理范式的转换、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志军 《行政与法》2007,(12):21-23
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演进,是政府治理活动的目标定位实现根本变迁的历史过程,也是逐渐趋于"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过程。和谐社会并不是自我实现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主要管理内容、以掌舵为主要服务内容、以公平与效益为核心价值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对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角色为着眼点,分析了和谐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错位的原因.提出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政府应与社区之间建立分工合作的新型关系,应扮演好社区建设的服务者和保障者、社区组织的培育者、社区建设的谋划者和组织者、社区关系的协调者等新角色,发挥政府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以期实现社区和谐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和保障作用。建设法治政府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法治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法治政府依法规范自己的权力,各级政府都要对自己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负责,打造负责任的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完善立法,调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是法治政府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构建公民与政府的和谐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述章 《行政与法》2006,1(8):14-16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由于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的调整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心理的一个突出因素。对此,本文论述了和谐心理的含义,结合三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从参与成员心态变化的这个角度提出构建公民与政府的和谐心理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筑相应地社会机制予以保障。需要构筑构筑党的执政能力的持续提高机制;需要构筑社会诚信保障机制,特别是政府诚信保障机制;需要构筑民主的决策机制;需要构筑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员和执行机制;需要构筑民众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需要构筑个体利益诉求和平衡机制;需要构筑公共利益的稳定增长机制;需要构筑公平公正创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并完善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多元化的有效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民社会发育发展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和谐社会状态的实现必然地要表现出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路径。市民社会的和谐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及政治国家的理性运作是社会和谐状态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国家是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却表现为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中国封建社会至今的国家高度中央集权、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的客观历史,决定了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不同于西方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进路必然地要表现为伴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采取由执政党政策指导的国家引导型,主要靠政府自律实现社会和谐的实际进路。  相似文献   

17.
朱孟才 《行政与法》2007,50(10):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诉求。治理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和"管理"理念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进行社会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法律意识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完善法律的内容,使传统社会的法变成和谐社会的法,法通过调整不同个体、群体、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群际、地区关系,形成相对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明确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的原则。即给予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物权以同等的法律保护。这一原则的规定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了社会矛盾,体现了民主、法治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