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天潘 《江淮法治》2014,(10):38-39
正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几乎无所不在,成为改变中国的重要因素,像一台力量巨大的驱动器,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与世界融为一体,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中国1994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如今,20年过去了,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几乎无所不在,成为改变中国的重要因素,像一台力量巨大的驱动器,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与世界融为一体,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尽管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人在国家内外交困、民族危亡之际探索救国、富民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展示了新的文明发展导向,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文明发展要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新民主主义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它揭示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实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邓小平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思想障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5.
我结识的美国朋友,几乎都是中国迷。沉迷于学汉语,沉迷于在中国做生意,沉迷于和中国 人做朋友,沉迷于做中国孤儿的父母……他们是用朋友的眼光打量我们,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 的看法应是客观而又亲切的。 “我有中国女儿了。” Janetsedgley 蒙大拿大学电脑信息服务部职员,1997 年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 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正是这份时时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帮我结交了很多中国学生,她们个个聪明、勤奋,而且漂 亮。我喜欢这些中国学生,先后请了好几个中国学生住在我家。袁菁在我家住了四年,都成了一家人了。我忘不了…  相似文献   

6.
邓正来 《法学研究》2006,(5):99-110
在中国进入世界结构以后,中国法律哲学在重新定义中国和审视中国问题的时候必须建构起一种关系性视角。在关系性视角下,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具有了双重性,与此紧密相关,世界结构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强制。在这种双重强制下,中国的问题就成为了共时性的问题。这种双重强制的世界结构构成了中国法律哲学基本使命的历史性条件,它要求中国法律哲学经由关系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的建构去重新定义中国,同时建构起主体性的中国,并据此建构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梁启超、胡适和王振先开创了"中国法理学史"的研究,从而"发现"了"中国法理学"。他们分别撰著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国哲学史大纲》"法的哲学"部分和《中国古代法理学》,作为"中国法理学史"的三个典型文本,对"中国法理学史"的范围、论域和方法,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其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理学"在文化与学术上的认同,使近代以后的"中国法理学"具有回访渊源和返本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章建刚 《法制与经济》2008,(24):128-129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武装了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以及其他部分爱国人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带领各阶层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了两座大山的压迫,成立了自由民主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指导思想,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民接受,与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各阶层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自古的政治传统的共同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动情地如是说.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外交的政策打动了世界,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总设计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作了战略性设计.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世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地基"作了全面的"勘察",奠定了此项事业的客观出发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作了准确的"定位",确定了此项事业的导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制作了矛盾的"建构",绘制了新制度、新体制的蓝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作了能动的"规划",安排了党的事业的前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能遇到的危险作了战略的"预告",使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邓小平不仅谋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尤其提出了一整套社会设计的方法论,为在中国建立"战略设计学"这门新的学科作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值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武装了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以及其他部分爱国人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带领各阶层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了两座大山的压迫,成立了自由民主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指导思想,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民接受,与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各阶层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自古的政治传统的共同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宪法学产生于独特的时空环境,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及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中国宪法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历史规定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学摆脱了建国初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研究模式,基于中国的实践需要,逐步形成了"中国问题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宪法学原理、国体理论、政体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理论、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论以及依宪治国理论等。  相似文献   

14.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近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大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学说传播到中国并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后,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革力量,起了巨大的革命促进作用。马克思在世时,在他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中,一直非常关注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常密切注视着中国人民反压迫、反  相似文献   

15.
符号、解释学与中国古典法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受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中国古典解释的热潮 ,学者们将其命名为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但有关中国古典法律的解释还很少有人关注。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法律解释问题做了初步性研究 ,阐明了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研究的可能性径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法活动和法学教育。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总结和提升,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依法执政理论、依法治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楼市的十年疯涨,使中国楼市远远地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使中国老百姓的住房痛苦指数位居世界之巅。中国楼市的十年疯涨,透支了中国楼市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上行空间,中国楼市将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疯涨付出代价。那么,这个问题便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助推能量。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成为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卓越阶层,同时中国  相似文献   

19.
浅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层面把握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认识,并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夏书章先生以他作为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所独有的敏锐和远见,率先发出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呐喊,敲开了中国行政管理领域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的大门,推动了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为我们后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今天,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展望未来公共管理30年,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夏老这种精神,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在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与30年前相比,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