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权力制约。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就在于通过行使其辩护权利来制约国家刑罚权,以防止或弱化因不当行使刑罚权可能造成的对市民社会单个成员合法权利的侵害。这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并立下应然关系的体现,符合宪政原则和目的,律师的刑事辩护权利也因此获得它的宪政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异质社会,求得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和谐共存是一个古老的政治理想。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民主法治社会,宽容是其基本精神,宪政建设是其必经之道。即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是一条宽容之道。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1,(5):93-93
李昌庚在《河北法学》2010年第11期撰文认为,法与政治密切相关。作为国家公权力调控社会经济领域的经济法更是如此。中性意义上的阶级和社会契约论中的国家是法产生的政治基础。经济法除了具有法的一般政治基础外,还具有经济法特有的政治基础。市民社会是经济法产生的政治前提,经济国家与积极宪政国家的博弈与平衡是经济法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河 《前沿》2013,(18):78-80
公民社会与宪政国家在保护个体自由权利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宪政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自鸦片战争后,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种文化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宪政制度在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宪政”也属于敏感词。中国与宪政无缘,在性质上是政治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自由权利遭到忽视甚至是牺牲。为何宪政制度难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存,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宪政文化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5.
张君平 《前沿》2010,(13):42-46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以自由自我为支点,以平等独立的法权人格之间自由交往的市民社会为载体,以国家宪政为保证。离开自由自我,个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普遍性的人格;离开市民社会,独立自由平等法权人格就不会生成;离开现代成熟的国家,个人自由和特殊利益就会与社会文明之普遍性利益和秩序相"分裂",导致市民社会伦理失范,个体之法权利益和人格就不会得以普遍保证。这对我们当今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结构二元化的现实,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乡土社会法治应当关注的三个方面乡土社会法治的政治基础即基层乡镇政权体制的法治化、社会基础即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和制度性机制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法治植根于乡土社会,建构起乡土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理论框架对谋求法治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模式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市民社会的成长有助于限制国家权力的不当干预和滥用,市民社会孕育法治之法,市民意识以积极的权利主张及诚实、信用、公平的契约精神推动着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前所未有地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成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应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9.
陈文琼 《理论月刊》2012,(1):169-172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有其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性。村规民约作为乡土社会最常见的地域性民间自治规范之一,经历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繁荣、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的沉寂后,20世纪80年代,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而很快复苏,正式获得国家法的认同。村民自治为民间法提供了生存空间,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性契合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现代中国宪政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迥异 ,以及近代中国在接引宪政文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范式 ,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某种嬗变 ,其精神已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 ,其影响亦延拓至今。  相似文献   

11.
《日本国宪法的精神》系日本著名法社会学家渡边洋三从法社会学视角对日本宪政历程所作的观察,其突出特色是针对普通市民对宪法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渡边教授结合宪法和日本国民生活中的例子回答了两个问题,即宪法精  相似文献   

12.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0,(6):102-106
市民社会作为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除了从观念形态维度深刻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为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合法性与道德正当性支持,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每个民族、国家均可根据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摸索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的具体路向与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至少包括个体伦理精神、权利与义务伦理精神、契约伦理精神和市俗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琼  胡赣栋 《人民论坛》2013,(2):136-137
宪政是中国近百年来国家建设的不懈追求。由于我们对宪政的理解以及外在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宪政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并非很近,甚至渐远。造成宪政追求困境的因素多样,文章以宪政意涵和模式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近代宪政追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将笔触伸向传统的乡土社会,以西方现代性文明为参照,批判社会的"病态"来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则开辟了乡土小说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即以审美和崇尚的目光关注原始的自然性生命,使得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产生了分流与嬗变。但从改造国民性格、重塑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二者又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使得国会立法和总统命令构成的二元反恐机制严重威胁到三权分立的制衡格局以及基本权利的保障精神。在美国宪政体系中,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及宪法监督是国家权力平衡机制的重要守护者。2001年以来,最高法院对于反恐案件的审判使得违宪的反恐立法及反恐措施得到修正,国家政策得以回归正常宪政秩序。因此,美国宪政体制对反恐立法的合宪性控制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勇 《人大研究》2001,(3):22-24
乡土社会与工商社会中国乡土社会是国家权力的边缘地带。通过设立基层人民法院并在乡镇一级设立派出法庭 ,是将国家权力通过司法延伸到乡土社会进而维护国家统一秩序的一次重要努力。换句话说 ,乡土社会的司法乃是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 ,基层法院及其在乡镇的派出法庭便成为中国司法权力的神经末梢。这种特定的权力运作模式和行动空间 ,决定了中国基层法院司法行为的独特逻辑。通过比较中国乡土社会和城市工商社会的基本特征 ,便能大致透视出中国基层法院所面对的特殊的时空背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人际流动缓慢 ,多…  相似文献   

18.
宪政在西方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而这正是传统中国所缺乏的。当前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的建构必须回溯宪政文化,探寻宪政文化对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并根据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隐性变迁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据此,国家与社会在结构上分立、态势上均衡、行为上互动才是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制度建构应遵循之面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宪政和法理的视角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立法解析.在立法背景上,<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特殊性的立法,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在立法属性上,<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宪政性的立法,它体现了丰富的宪政法律精神;在立法目的上,<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性的立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在立法形式上,<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原则性的立法,而且体现了人性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交往理性和实践哲学,英国宪政秩序的认知基础是内生的、实践的、进化的经验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多维协同思维模式,是一种对话法哲学视野下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体现了宽容妥协开放自由精神的、超越个体意识和理性界限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