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丽鹃 《求索》2010,(8):208-210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的一次梦幻之旅,他要寻访一个美丽梦境,以留驻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的"人生形式",并表达"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边城》展示了作者"寻梦—醒梦—解梦"的整个心灵解释轨迹。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而寻梦,揣怀"无可言说的隐忧"而醒梦;进而"点燃起自尊与自信"而解梦。这种心灵解释不仅是沈从文的梦境轨迹,也是现代人的美丽梦想,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态意识,散发着恒久不衰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2.
央泉  陈忠平 《求索》2007,(6):186-188
沈从文和梭罗沈从文以其颖脱不群的人格和独树一帜的文风成为了现代世界文学中的两株奇葩。本文通过比较,论述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作品流派、人格精神、生命追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进一步对比研究其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探明了根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性理论家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至少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即:语词意义、句法结构的意象和隐喻意义以及由意象、隐喻转换成文本的虚拟象征世界的意义。《边城》中的语词意义、句法结构,构成了一个虚拟象征世界。《边城》的浅层意蕴,主要是由边城世界中极富诗意的自然环境和极富牧歌情调的社会环境所组成的整体边城幻景来显现的。经由"人类之爱"的生命形式的构建,《边城》的深层意蕴展现了边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它具有承受生命压力极限的生命境界,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再现,也是人类理想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故乡行     
我因工作变换,离开故乡江苏高淳县已逾十个春秋了。然而,每当提起故乡,就不由得想起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这脍炙人口的名句。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沈从文对湘西底层人民的理解、关怀和温爱 ,挖掘出沈从文作品中深藏的苦痛、辛酸和悲悯之心 ,探讨了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故乡     
常常是在梦里,傍晚时分,夕阳照到了屋檐的青瓷上,泛着点点绿色的光,往下移,灰色的墙,墙里的沙子与小石粒斑驳可见,再往下,门第上早已松动的石条……夕照总是来不及到达石条太阳就下山了。  相似文献   

9.
月是故乡明     
雅丽 《八桂侨刊》2005,(4):77-77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国家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口了。我不禁又想到在国内时的热闹场景:那大小商场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家人、朋友相约的中秋赏月聚会。  相似文献   

10.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和孩子一大早赶到高雄小港国际机场,会同父亲及几个长辈赴内地作一次故乡讲学之旅。但见父亲笑吟吟地朝我们走来,钟伯伯、钟妈妈也都来了,两年不见,长辈们神采依然,我们心里也充满欢喜。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与沈从文文学批评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与沈从文同是"京派"文学批评的大家,但其批评观亦有各自的独特性。将两者的文学批评放置在"京派"批评的范式内做比较,可以彰显其批评个性。"京派"本是个倡导学术自由、宽容的松散学术团体,这种"和而不同"式的学术存在方式正是"京派"自身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众多"京派"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审美追求、艺术实践与胡适、新月派诸作家的理论主张有着深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接受、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     
王涛 《中国保安》2014,(17):76-76
八月桂花香,中秋月最明,月亮年年圆,桂花年年香,但我总坚信:月是故乡明,花是故里香。金秋之夜,月白风清,桂子飘香,我如孤独的明月独自穿行在清冷的异乡,桂前望月,月下赏桂,那柔柔的月光和幽幽的桂香,连同我那淡淡的忧伤,穿越那悠悠的岁月,让我那飘香的记忆飘回暖暖的童年。  相似文献   

14.
王琳 《求索》2004,(12)
在社会历史的转型时期,沈从文、哈代两位中西方文学大家都对乡土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人的比较,来反映了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之下中西方文学大家文化心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随沈从文个人经历而展开的心灵冲突模式及其消解模式的转变、作品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变迁 ,将沈从文的人生旅程、心理历程和创作过程综合性地划分为“在”与“是”的冲突、“在”与“不是”的冲突、“亦是亦不是”的双重冲突、“时在时不在”的双重冲突等四个阶段 ,并从被忽略了的“热情”和“悲痛”的角度 ,对其心理与人格作了整体观照 ,厘划了沈从文的围城情结和边缘人格的特性 ,揭示了其人生足迹、精神走向与创作心理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五月的一天,我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闻名中外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情的湖南凤凰。凤凰地处黔北、川东和湘西交界的一个极为偏僻的角隅里。  相似文献   

18.
何宇宏  段慧如 《求索》2007,(7):176-178
作为男性作家,沈从文并没有将笔下的女性形象简单处理成沉默的抽象符号,而是使她们获得了充分的言说空间。这些女性话语既传达着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又不局限于反映妇女问题,而是落脚于人类灵魂的探寻与重塑,体现出女性在人类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也体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眼界与特立独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刘双双 《传承》2011,(26):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隔离和疏远的态度.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两位作家对自身创作态度的洞察和反思,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赞美,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认识.本文以沈从文、李孝石部分短篇小说作品为对象,将“美”的表达分为表象和深层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试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美的形象,剖析其异同点,客观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