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中,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根据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特征分析指出,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比较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列宁则是着重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空间维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从时间维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传播普及维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者之间密切相连,共同构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江泽民。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4.
翻开人类的发展史册,我们发现15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继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阶段和邓小平理论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的著作很多,但所使用的概念、划分的阶段各不相同,现将主要的观点概述如下: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创立、提出或起点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不同的著作也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六点:(一)产生于1956年至1975年,代表...  相似文献   

6.
一、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束缚 “左”倾教条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造成过严重危害。即便在建国后,也出现了象“大跃进”那样的急于求成的超阶段的“左”的错误。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的错误。是邓小平同志以彻底唯物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主张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号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宗教观的构成包括三个有机联系而又统一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他本人在各个不同时期和场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宗教、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所直接阐述的一些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宗教、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所阐述的一些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在他的直接领导、指导、指示下,以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名义所颁发的一些有关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条例、通知等。邓小平理论宗教观就是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从它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很显然,“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句是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提出的关于社会更替的“两个决不会”、关于“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的“社会资本”和关于无产阶级应当利用一切“合法斗争成为夺取政权的主要形式”的三个重要论段 ,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先观点的重大补充、修正和发展。它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正确研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也更坚定我们对“两个必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辩证逻辑有关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实践本源,不断总结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进程,从而揭示邓小平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性及严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和南方谈话前后是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在指导原则、政治保证、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有所不同,后者比前者具有更高的历史水准。其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进程所能达到的深度不同。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坚持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宗教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之际,为了全面正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必要论述一下邓小平理论宗教观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而我国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既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国内外出现了种种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言论,甚至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到底还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提出疑虑。针对各种怀疑论,本文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条重要线索,以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70多年的历程,这对于增强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通 《理论前沿》2005,(13):26-29
与其说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倒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列宁并未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同它的"三个来源"相对应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组成部分"不能确切地和充分地概括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 ,最主要的原因是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以实践作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裁决。因此 ,实践性是这一理论最鲜明的特征。本文试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特征作些分析。一、恢复和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奠定新理论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一点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邓…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科学体系,具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性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进行比较,以期达到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一、比较研究的前提——两大理论成果形成时间的准确界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比较,首先必须准确界定两者在形成时间上存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谈及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时,指出:“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也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恩格斯则说:“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及其依托于社会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并通过对社会主义实践作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升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关系。从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其表现出的哲理性、创造性、人民性、实践性特征看,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更有着十分巨大的科学价值。一、邓小平理论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和前提,在哲学的几个主要层面上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表现出深邃的哲理性(一)关于认识的境界。邓小平理论认为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对世界上其他社会土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以高远的眼光筹划现在的工作。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