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长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其粮、棉、油、肉等农产品一直是中央考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省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新构造将有助于发挥农业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基础产业作用.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2.
陈冰 《学习月刊》2012,(16):82-83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整个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现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已经是蓬蓬勃勃,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过程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  相似文献   

3.
警惕城市圈内产业同构格局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习月刊》2009,(7):30-31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2009年2月公布的数据.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5%.完成全省财政收入的54.3%.吸纳了全省65.1%的投资.承载了商品零售总额的63.4%。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党建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服务和保证的。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相呼应,有必要提出武汉城市圈党建工作的概念,并加大实践的力度,以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俊 《学习月刊》2010,(16):95-96
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圈旅游联合推出温泉养生之旅、三国文化之旅、乡村休闲之旅等特色旅游,旅游创汇超湖北份额一半.撑起全省旅游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6.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1,(10):66-67
2010年,孝感市孝南区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融入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战略,不遗余力地抓项目、抓招商、抓工业、抓创新,奋力推动孝  相似文献   

7.
胡树华  杨洁 《学习月刊》2010,(20):40-40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面对东部城市群的先天优势.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硬性约束下如何快速发展,这无疑是一个经济运筹学的极大化难题。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告诉我们,提高经济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新。“两型”建设,创新先行!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湖北不仅提出和实施了“武汉城市圈”战略.而且进一步提出和实施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一个覆盖全省的“城市圈”战略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9.
杨军安 《学习月刊》2010,(18):45-45
孝感市孝南区积极响应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决定,主动融入到武汉城市圈和全市的大思路、大战略、大发展中去,对接武汉,市区一体,借势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现代物流发展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10.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史上数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发展的脚步因为种种原因不够迅猛.多年来没有崛起。但武汉潜力巨大.2007年中央确定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武汉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有人甚至认为此时的武汉就是中国当前最具黑马潜质的城市。该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让武汉真正地成为黑马?还是要从武汉如何掉队说起.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前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引导作用.给建设两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这就对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今年启动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给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中轴线的咸安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今后五年,咸安区将主动对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坚持"市区一体",依托"武汉同城",  相似文献   

1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武汉市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这是武汉市建设和步人国际现代化都市的必然要求.是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折和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崟 《党史天地》2009,(3):43-46
2007年12月上旬,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2007]3428号文件下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被国家赋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武汉在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被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因此.武汉必须以速度高于全国、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业绩.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起支点重任。  相似文献   

16.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了更好地构建城市经济一体化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如何进行经济合作与联动发展,这是政府管理部门和许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李忠 《学习月刊》2009,(4):60-6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是从蔡甸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契机,加快农村改革创新,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产业集群正成为全球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形成产业后发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国内外经济发达区域,武汉城市圈经济规模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武汉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增强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产业根植和长期持续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9.
魏静 《湖北政协》2021,(1):24-24
强化武汉“一主引领”,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水平和整体实力,使之尽快壮大为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具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建议: 一、完善城市圈组织领导体制,抓好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武汉城市圈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圈规划、协调及组织服务,研究重大事项.定期组织召开城市...  相似文献   

20.
甘露明  李凯  张潮 《学习月刊》2014,(18):18-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领头羊。新时代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新挑战新发展。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必须用新观念、新思维、新套路,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理念无疑是符合现实、长远的作用于城市一体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时代性选择。一、武汉城市圈生态涵养建设的意义城市生态涵养就是通过挖掘该城市自然、文化、历史的内质给城市以形象上的准确定位,来表达该城市社会的生态义化内涵,是对城市自然景观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其本质是通过人为手段去调节城市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