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家,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为此,本期专门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葛荣晋教授为本刊撰写的此文。  相似文献   

2.
冯浩菲 《理论学刊》2005,(12):96-101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百家争鸣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类捍卫和发扬的实践活动,孟子在许多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仁义”学说和“仁政”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开启了仁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及于全世界,与当年孟子所作出的这类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重新探讨孔子及其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学的现代价值 ,让孔子及其儒学在新世纪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德政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是对孔子德政思想形式和意义上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思想纲领和核心理念三个方面。“仁政”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德苏 《理论学刊》2008,(4):100-104
孔子的人欲观是极有特色的.在对人欲的认识上,孔子不以是非看人欲,而把它当成客观存在.孔子主张的对人欲的治理途径不是如现代社会所主张的那样制定繁密的法律"治行",而是走"治心"的道路,且孔子的"治心"又不是宗教思想的"禁欲".孔子的人欲观可概括为:承认"人欲"而"治心",提升人心而不"禁欲".孔子治理人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满足欲求,节制欲求,提升欲求,达到欲与矩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深厚内涵及当代价值,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仁"的提出"仁"被孔子看作是最高最核心的道德原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他经常谈论"仁",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其中比较著名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学的理论标准是从认识上回答仁德包括什么内容及仁人具备什么品质之类的问题,服从于教 育目的,显示了成为仁人的可能性;其实践标准则是根据社会实践来评定人物仁否,服从于人物品评,显示了成就仁 人的已然性。了解和掌握这两个标准体系,对于正确理解孔子的仁学观点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段向云 《理论学刊》2005,(3):119-120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对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这一切的总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远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代,孔子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在其博大精深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倾注了种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浓厚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因了这一点,孔子仁学思  相似文献   

11.
正"去圣乃得真孔子"。今天向公众讲述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时,我们应该从历史变化的角度,讲得比较接近于历史事实,而不是适得其反。无论从历时性或共时性角度,都从未存在过一以贯之的"孔子"与"儒学传统",从未存在过一成不变的"儒学"。对历史的祛疑解惑,只能诉诸历史本身。早在战国末,韩非便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  相似文献   

12.
正红军长征是一个由局部而全局的发展过程,起因不是全部原因,更不是原理。然而迄今的相关史著都仅说明其起因、记叙其过程,而未从原理上解释红一方面军原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战略转移,何以会形成为特定意义的战略转移的万里长征;更未从原理上解释中央红军局部的战略转移乃至长征,何以会形成主力红军红四、红二方面军全部进行战略转移乃至万里长征。可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其教益,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红军长征既是一个由局部而全局的发展过程,必然受到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支配。因此,探讨红军长征的形成,必须以局部与  相似文献   

13.
赵家治 《新长征》2010,(7):63-64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是其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毕生在哲学上求真、伦理学上求善、艺术上求美,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宪明 《理论学刊》2020,(1):151-160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中国传播者,其孔子观在五四时期颇具典型意义。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针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政客利用孔子复辟帝制及实行文化专制而作了"实在的孔子"和"历史的孔子"的区分,反对军阀政客利用孔子而倡导尊重"实在的孔子";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李大钊从时代变迁、学理等角度论证孔子学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不过,孔子学说中有关人生修养等的精华部分,仍是其人生实践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响广泛深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蕴含着"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和如何建构"的逻辑理路。具体体现为:以"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威胁和挑战"为必要性依据、以"人类交往凝结成的共同利益"为可能性支点、以"整个人类的合作共赢"为方法论原则。这一理路承接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彰显了《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即《共产党宣言》中的"类思维"方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必要"的根本思维方式;《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交往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的"联合"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以《资本论》中界定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土地这一典型的不是劳动产品、自然生成的自然资源的代名词来展开论述。认为地租是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价格,其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而自然资源的价值即是其各期使用权价格除以利息率后的加总。因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这种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那么,这个"价值"显然就是虚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决定及价值实现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郭志民  吴俊 《理论学刊》2005,(1):103-105
德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反映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孔子之言政治 ,亦以道德为根本”[1] (P13) ,这点可从《论语》一书记载的孔子有关“为政以德”的大量论述中得到印证。这些论述直接勾勒出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 ,德政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作为目的 ,德政的实现表明国家的治理达到了仁道的原则 ,是仁道得以通行天下的最终标志 ;作为手段 ,为政以德是君子实践仁道的方式与途径 ,它要求君子通过自我修养成为有德之人后 ,还应寻求为政以德的途径来实现其个人仁道的最高境界。一“德政”二字直接取…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和"轴心时代"代表人物,其思想影响中国、东亚以及东南亚已近两千年,如何走进孔子并理解孔子?本刊记者与四川大学教授彭华以孔子的人格魅力为切入点,探讨孔子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核心思想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还不是"中庸",而是"和"。"和"是孔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终生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一直是贯穿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一根红线,维护和巩固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当今时代,人类要想更好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形成"和"的共识,使地球村永远处于和谐的状态当中。  相似文献   

20.
韦倩 《理论学刊》2014,(1):60-63
"制度何以可能"的问题跟"制度如何起源"的问题虽有交集,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制度如何起源"是要回答最初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而"制度何以可能"的问题则是要回答当制度产生后如何得以存在的。根据生物学的观点,起源可能仅仅来自于突变或变异,因此,事物的重要性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可能"。由于N阶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从物质利益的视角去回答该问题是不合适的,而只能向人的内心去追问。制度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成员内心具有"可制度性",并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文献为人类内心的可制度性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