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茹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06,(6):99-101
解析新闻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高度发达、新闻舆论监督强劲的传媒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以司法维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彰显司法权威的司法时代。司法与传媒的交融和互动已经大势所趋,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打交道越来越趋于频繁。司法如何直面传媒,传媒如何监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的大潮席卷了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统大众文化阵地的广播电台也经历着洗礼和塑造。广播节目主持人最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的语言风格也发生着巨大转变,一种泛娱乐化的语言样态充斥在广播电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目中。本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原因及是非利弊,希望给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过程中,传媒功能正进行着从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的转变后第二次重大变革,就是大众传播逐渐过渡到分众传播。以分众传播作为理论依据出现的窄告,就是分众传播的典型运用。可以说窄告是广告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完全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一种新兴事物出现,总要有其特定的价值存在,那么作为窄告,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本文通过对窄告中受众的分析,以及将窄告与传统广告、一般网络广告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窄告的实际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外宣翻译的特点在于它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国际传播,必须承担传递信息、澄清事实、开展舆论战的多重功能,所载形式、节目内容都代表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然而,国际传播实践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以为把中文材料翻译成英文等外文就是外宣翻译了,其实不然。外宣翻译具有严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需要外宣译者在对外传播的翻译过程中将这些多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国际传播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标准读者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是建构传播理论的基石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更把“读者(受众)奉为“上帝”。读者是极其广泛而复杂的,其需求更是多样化的。本文研究分析各类媒介读者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需求,建立标准读者的数学模型,运用现代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建立标准读者的各种价值取向、评价体系和预期需求的量化指标,使媒介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的发挥建立在科学坚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吴卫 《法制与社会》2010,(17):178-179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业的飞速发展,传媒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实生活。那么,在六五普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作用呢?本文认为研讨如何在六五普法中发挥传媒的作用,首先要对目前传媒普法中存在的一些困局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传媒普法"在六五普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人际传播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联结的人际交流,这一新兴的人际传播方式为传播学与修辞学提供了边缘研究的契合点。网络聊天语言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典型文本,是相对日常生活的"零度"人际传播的偏离。网络人际传播具有特殊的三重语境,它的传播语言是体现形式义和引申义的言语链,传受双方在构建和解构语言的过程中体验语词与叙说的快感,隐匿现实身份的同时又极度张扬自我的真实心态。网络人际传播"追随偏离"的读解方式,使它处于"零度与偏离"的循环的动态逆转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2021,(3):40-42
纠纷背景2018年1月,某传媒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一篇原创文章。一个月后,传媒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发现某信息公司在未经许可、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在其运营的论坛上转载并向公众传播了该作品。传媒公司认为信息公司侵犯了其对该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获得报酬权等权利,遂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信息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及维权支出的费用5000元。  相似文献   

9.
《金陵法律评论》2012,(6):2+163
《新闻语言学》高小方当今时代,新闻媒介已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纸质而声、光、电,由一报在手到一机在线,新闻语言的形式也随之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本《新闻语言学》最显著的特色是:着重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理论案例解析》周必勇本书按照新闻理论的基本体系和框架,结合当前传媒领域的重点、热点现象及问题,选取了新闻真实性、媒介功能、新闻自由、传播法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党性原则、传媒经营、新闻理想、新闻职业  相似文献   

10.
陈荣美 《法制与社会》2010,(11):188-189
本文指出谈话节目具有建构理性沟通的公共领域的天然节目优势功能,而当下的谈话节目偏离了这一优势功能。全球性的消费意识的影响及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内在要求呼唤谈话节目这一功能的彰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包括谈话节目在内的其它许多节目样式的指向,需要传播者把传媒作为新系统考量,需要传播者职业自觉意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广播组织条约》草案中提出了广播组织的网络转播权及向公众传播权,但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规定广播组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通过对广播组织传播的节目类型、网络广播的方式及特征等方面的再思考,提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相关法律应当确定广播组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主体地位,并从公共利益及反垄断角度对此种权利作出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当代社会思潮主要通过现代传媒、大众文化、网络等途径传播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继而分析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与国际接轨 ,向发达国家的标准看齐 ,但在国家信息网络传播权设定之前却出现了网上网下法律“通用论”、现行法律“适用论”、“够用论”等观点 ,影响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建立与完善 ,且导致对网站之间抄袭惩治不力 ,认定网络链接不构成侵权以及对电子邮件的属性认识不清等。有效规制信息网络传播 ,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相关案例司法认定上存在的问题 ,对网络链接与侵权、网上传媒的法律地位、报刊数字化权利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利限制及例外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的质化实证研究,系统考察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实践得以创新的成因及其互动关系、可能性条件组合,以及如何通过成因组合激发媒体社会责任的创新实践,从而深化对媒体社会责任概念的创新研究。在新闻传媒宣传工作理论中,本文围绕三个相关目标展开:一是从评价主体、量化标准、评价范围、结果等方面论证我国新闻界的"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创新实践机制;二是预设互联网媒体的社会责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闻传媒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如何指导主流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媒体自觉履行职责及提升行业公信力;三是通过我国主流传媒业的创新改革充分倡导和规范社会责任的传播实践调适:一方面依靠新闻理想和制度机制等人为措施;另一方面从技术逻辑出发,严格科技程序的无声强制演变。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由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司法局和新安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司法连线》节目于6月15日正式开播了。作为新安县首档公益法制节目,《司法连线》集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于一体,立足广播传媒的优势,采取由主持人、资深律师和  相似文献   

16.
如今,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衍生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国内外的传媒公司相继开办了官方门户网站供网民浏览与交流,博客、播客等信息发布平台及网络聊天室等交流平台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迅速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和谐社会的护航者,更是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这一宣传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丁女士在某家电视台情感类倾诉节目中大叹婚姻不幸,前夫及其父母觉得颜面尽失,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这位公开"家丑"的丁女士以及节目频道所属传媒公司告上法庭.日前,上海市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倾诉内容不构成名誉侵权.……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一般将调解分为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当今,大众传播作为立法、司法及行政权力外的第四种力量,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介以"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介入纠纷解决,形成了新兴的第四种调解范式。这种范式虽然对于社会规范的确认,发泄疏导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情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法逃避源自新闻调解范式内生的负效应而招致的法律和伦理的诘难。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效率也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既包含着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东西,也存在不少消极有害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既要看到传媒的宣传激励、警告抑制、教育预防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传媒刺激未成年人犯罪欲望、为实施犯罪提供便利等消极影响,并通过发扬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达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伴随科学按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信息、新闻传播为主要职能的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成为把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愈加全面和深远。正因为如此,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已成为需要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以积极态度去克服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