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嘉 《台声》2005,(11)
60年前的今天,台湾从日本殖民的魔爪之下重回祖国的怀抱。对光复节的纪念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在对日抗争中牺牲的先辈们的缅怀。而在光复节的纪念活动当中,这些先烈们的后裔们也来到大陆,以亲切的回忆或是珍贵的照片,真实再现了台湾人民抗击日本的光辉岁月。寻访他们的亲人的故事,在感动之余,感受到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真相永远值得人们追寻。且以史为鉴,可以审视过去,进而展望将来。  相似文献   

2.
谭宏伟 《台声》2005,(11):40-40
60年前的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宣告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台湾和澎湖列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雪洗了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中遭受的历史耻辱。这一天.被定为台湾“光复节”。  相似文献   

3.
钟河林 《两岸关系》2003,(10):10-11
10月25日是台湾的光复节。 1945年的这一天,沸腾的台北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庆祝被日本殖民主义者侵占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回到祖国怀抱。 从1945年至今,又过去半个多世纪。已经回归祖国的台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与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面对又一个台湾光复节的来临,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4.
60年前的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宣告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台湾和澎湖列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雪洗了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中遭受的历史耻辱。这一天,被定为台湾“光复节”。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代总领事旷伟霖表示,回顾台湾被外敌侵占的惨痛历史和台湾光复的伟大胜利,对于思考两岸关系的前途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旷伟霖指出,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就是要昭示世人:中国人民遭受外强侵略、割占领土的历史不能重演;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情同一心,决不会容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  相似文献   

5.
<正>1895年6月至1945年8月,是台湾历史上的日据时期,既是日本殖民者残酷压迫和剥削台湾人民的历史过程,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根据日本殖民者编写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湾宪兵队史》等文献资料记载,这一时期,台湾人民发起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包括武装抗日运动、政治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民族革命运动、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其中,武装抗日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前,其他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后。台湾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伴随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22)
正"漠不关心""被遗忘""被扭曲"这些词汇,是岛内不同年龄段的统派人士,用来形容台湾当局对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这一重要日子的态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一天都是台湾的法定假日,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而在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期间,却取消了"台湾光复纪念日"法定假日,进而废弃"光复节",篡改为"终战纪念日",一再刻意淡化"台湾光复"的重大历史意义。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大型庆祝台湾光复的活动都被取消,只剩下统派人士及国民党会在  相似文献   

7.
默言 《台声》2001,(4):1-1
最近,日本右翼人物小林善纪的漫画书《台湾论》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此书公然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借李登辉、许文龙等“台独”媚日分子之口,宣扬“皇民化”意识,鼓吹台湾“去中国化”的分裂言论,遭到了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   《台湾论》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林与李登辉个人的访谈,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奢谈台湾的认同、民族主义、台湾的大血统及台湾的历史等。第二章“李登辉对日本的爱”是让日本右翼人士最感“欣慰”的部分,也是李登辉汉奸嘴脸的大曝光。在书中,小林不但将李登辉视为日本遗产的保护者,还希…  相似文献   

8.
日本据台初期,非官方和官方组织了一系列以佛教为中心的宗教调查.这些调查涉及日本佛教在台的布教、台湾寺庙僧侣、台湾原有习俗信仰、台湾佛教历史发展等.在调查的基础上,日据当局形成了其初期的宗教政策,即对来台的日本佛教加以有限的控制和限制,对台湾旧有宗教实行有限的"放任主义",是其"旧惯温存"政治统治政策的体现.日据初期的宗教政策,确立了日据当局对台湾宗教发展的统辖地位,影响了台湾传统佛教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日本佛教以后在台湾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安东 《台声》2007,(11):51-51
为了抗议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片面宣布要把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台湾叫钓鱼台)连同琉球群岛交给日本管辖,从1970年到80年代初.前后近10年,海外台湾,香港留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海外”保钓”运动.后转变为“中国统一运动“。这段时期.这些爱国的台湾,香港学生在世界各地自办刊物.使台湾同胞有机会重新认识已经隔离了20多年的祖国大陆,这些刊物无疑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宝贵文献。如今这场海外华人学子掀起的“保钓”运动已经过去3。多年,当年参加”保钓“运动的海外学子们早已华年逝去.但对他们来说那段岁月青春无悔。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02,(1):5-5
亲爱的台湾父老乡亲们:你们好!我们是久别故土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乡亲。今天我们欢聚北京,共同庆贺台胞之家———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20周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思念海峡彼岸的父老乡亲。美丽的宝岛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饱受外敌的欺凌与压迫。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为了使台湾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抗击日本殖民统治,我们的父辈兄长不惜以死相拚,前仆后继,牺牲达65万人,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展示了我们台湾乡亲…  相似文献   

11.
袁成亮 《长白学刊》2010,(6):115-118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提法经历了从“台湾回归祖国”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转变。事实上,台湾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已经回归祖国。十三大以前,中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当提法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武装侵略与干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1978年美国对台湾“断交、废约、撤兵”以及中关建交的实现,中共也逐渐注意到“台湾回归祖国”提法不仅不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反对外国势力分离台湾的阴谋。中共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是中共依据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对台湾问题作出的精准表述。  相似文献   

12.
1945年10月25日,是台湾人民最为激动的一天。在隆重地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上,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发表讲话,宣布接受驻台日军投降,向世界昭示:“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人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以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这一天,台湾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沧桑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林雪 《台声》2008,(11):34-35
金秋时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59周年的华诞。为让台湾同胞目睹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亲身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全国台联于9月24日至10月1日组织了100多位旅居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居住在台湾岛内及香港.澳门的台胞,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一周的行程集中在山西和北京两地。矗宾们游览了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以惊险奇特而著称的恒山悬空寺等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台湾最具有血缘和历史文化关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说,台湾永远都无法剥离的仍是中国。我们强调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要否认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但再怎么特殊和不同,台湾文学在整体上仍未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高压下被迫学习日本历史。进步人士与一些台籍志士在抗日战争中,意识到传播中国历史的紧迫性。1945年日军投降、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不顾各种困难与阻力,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首先从文化层面改造台湾社会,基于传播“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人是中国人”的理念,于1946年组织大陆专家编写中国历史教材,要求台湾省中小学生接受中国历史教育,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祖国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逐渐融入祖国大家庭怀抱。教育处的努力对台湾省光复初期的中国历史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巨南 《统一论坛》2005,(4):16-17
中国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不仅是列强环伺,肆意瓜分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前赴后继反抗侵略的历史。海峡两岸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这悲壮的历史长卷中,台湾军民在1895年不畏强暴,誓死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恶讯传到台湾,全岛上下无不悲愤万分。据有关史料记载,“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统独之争,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台独”在岛内的兴风作浪,有着浓厚的日本因素。二次大战,日本败降,台湾复归中国的版图,日本军国主义者至今仍然是贼性不改,野心未已,他们运用战后遗留在台湾南部的日本人后代连同台湾亲日派的一些“假皇民”,假独立为名制造台湾内部的纷乱,从而于中图利。一旦台湾独立得逞,那将是二次大战以前的“满洲国”,名虽独立,实则“臣附”,日本人可以予取予求,台湾人民又将成为日本的二等皇民、“清国奴”。那些亲日媚日的汉奸们又可以在日本人的卵翼之下,狐假虎威,残虐自己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台政策,始终没有放弃插手台湾事务的企图。今后一段时期,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而中国对日本插手台湾问题的威慑和制约作用还会加强。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里,为了寻访被湮灭的历史,蓝博洲几乎走遍了台湾的城镇、乡村,还去了大陆很多地方,也到过香港、日本,去采集幸存者的历史证言。不久前,他带着记者来到苗栗乡下,踏访白色恐怖时代“红色”台湾青年的斗争行迹。深山之中,“十分岽古道”上一个建于1923年的老茶亭,是当年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相似文献   

20.
洪炎秋,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前半生辗转台湾、日本、大陆等地,失地丧权的家国之恨,饱受歧视压迫的殖民地的悲哀,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是他无可选择的历史境遇,也构成了他人生历程、文化选择与认同难以回避的多重困境。本文通过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的观照,探讨一代台湾知识人在近代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的复杂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