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铭文 《新长征》2006,(4):26-2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企业,但也存在着企业短寿的“流星”现象,就是指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本应持续辉煌下去,但由于内部主观原因导致快速衰落或破产死亡,即企业短暂的繁荣和辉煌现象。本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败生灭尤如日升日落春去秋来,十分自然正常,但企业“流星”现象则不然。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9):123-123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籍省市和农村人员到上海打工,支援大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已在上海落户的均为新上海人。”这曾是一个网民给“新上海人”的定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人的成分愈加复杂,更趋于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贵州现象”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胡鞍钢博士《“贵卅I现象”呼唤重大政策调整》一文,胡鞍钢调研后认为:“贵州现象”特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贫困人口众多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  相似文献   

4.
《党员文摘》2008,(5):I0001-I0002
30年前,城里人出行主要靠自行车,而在农村,则更多依赖畜力车。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公交车在全国普及,地铁成为最便捷的“地下公交车”,坐飞机也不再是令百姓稀罕的事。到了21世纪,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寻常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缓解了大都市的交通压力;城际高速动车组在全国多座城市开通;地球正在变小,航空客运遍布各大中城市,国际航班把你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从交通工具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30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2,(5):21-22
文化强国战略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理性选择。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军事立国战略(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立国战略(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和文化立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6.
“东有民权画虎,西有平乐牡丹”。毗邻洛阳市的孟津县平乐村以其绘制牡丹画的独特优势,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牡丹花会的兴盛,一批与牡丹相关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具有绘画传统的平乐村村民抓住这个契机,开始绘制牡丹画作。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5):2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逐渐流行起来。“中国威胁论”一般是指中国的发展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的观点、理论和思潮。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可谓形形色色,内容不断翻新,先后出现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等,其论据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  相似文献   

8.
中史厅函〔2008〕012号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要求确认沙县、将乐县为中央苏区范围的请示(闽委史〔2008〕5号)收悉。  相似文献   

9.
江苏有个华西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围率先成为“电话村”、“别墅村”;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轿车村”;21世纪第一年,又成为中同“第一电脑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一个错觉,以为全国既然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就可以在很低的价格水平上“无限供给”。“民工荒”的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虽然还是供略大于求,但已经很难再言“无限供给”。而供给不再“无限”,劳动力对低薪的承受也就不会“无限”,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已经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道义诉求,同时也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精神的概念提出与研究已有20多年,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段研究热潮,并先后发表与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已见,百家争鸣,推动了西柏坡精神的深入研究。然而,对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虽然在主要方面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但至今仍未统一思想。因此,有必要提出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与特殊优惠政策相辅相成的经济特区曾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殊优惠政策的逐渐弱化,人们对经济特区的关注随之逐渐淡化,并发出经济特区还"特"不"特"的疑问。2010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13.
《红岩春秋》2012,(5):F0002-F0002
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市第一座跨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20世纪90年代。黄花园大桥、李家沱大桥、鹅公岩大桥和渝澳大桥相继跨江而立:2004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和鱼洞长江大桥5座特大型跨江桥梁相继开工:2009年,东水门、千厮门两座跨江“双子桥”同时开工。如今。重庆已拥有总数超过6000座建成及在建桥梁。数十载岁月中,重庆桥梁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4.
石兴国  王静 《当代贵州》2010,(13):62-63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濒临破产到近年来领跑贵州建筑企业。贵州建工集团总公司整合资源锐意改革,积极拓展省外市场。绝地逢生、扭亏为盈的发展路径被业界称为“建工现象”。  相似文献   

15.
章杰 《先锋队》2014,(1):52-52
"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上世纪90年代,歌手黄家驹的一曲《光辉岁月》极度震憾人心。20年后的今天,此歌仍被歌迷奉为经典,但很少有人知道歌声背后的故事。歌中唱道:"可否不分肤色的界线,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歌词是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而写。  相似文献   

16.
徐静 《当代贵州》2012,(17):26-27
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白南风、康晓光等人针对贵州守着金山没饭吃的窘境,提出了后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富饶的贫困",从此贫困便成为贵州被关注的重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贵州的长期贫困而命名的"贵州现象"又被国情分析专家胡鞍钢提出,至此贫困似乎已经成为贵州的一个符号。但2010年以来,省委紧扣发展速度"慢"这个主要矛盾,高举发展、团结和奋斗的旗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中苏论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运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及世界格局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有关档案的解密,关于中苏论战的专题研究颇受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我们注意到,在这方面既有一些亲历者的珍贵回忆,也有一些学者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总体看学界的共识是在逐渐增多的.然而在对"九评"的认识和评价上,分歧仍然很大.您认为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中苏论战和"九评"?  相似文献   

18.
云鹤 《党史文汇》2006,(12):37-39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杨水才的一句名言,曾被国人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大家忘我工作的座右铭. 屈指算来,英年早逝的杨水才已经故去40周年.从小就学习过杨水才事迹的笔者,专程走访了杨水才同志的家乡--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参观了"杨水才纪念馆",拜谒了翠柏掩映的杨水才墓.所到之处,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杨水才尽管已去世40年了,但他在父老乡亲心目中,依然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回溯30年,理清改革开放一步步摸索的思路,继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很多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所共同希冀的。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编著的《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作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见了基层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一社会”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它以极强的影响力迅速羼入各学科,形成一股新的学术思潮。这一理论范式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趋势以及研究者对其的认识取向直接关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了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剧烈变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探究.“国家一社会”视角则提供了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