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当前舆论监督面临诸多困难:舆论监督显得相对疲软;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驾驭舆论的方式单一;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借鉴国外新闻立法经验,逐步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调整舆论格局,使舆论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培育公共领域,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新闻行业自律,提高新闻舆论界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目前政治参与还存在动员型参与偏多、公众知情权有限、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物质层面等方面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下发,当前我国社会各界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治权威以及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目标出发,按照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缺乏内生动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作为外部力量的公共舆论发挥着重要的监督批判功能,并在权力的制衡构架中,有效制约着公权力的越界行使。特别是当前阶段,舆论监督所发挥的效能似乎超越公权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正能量,有利于增进政府的合法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民主参与意识与方式的形成,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进而为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红 《求知》2009,(4):18-19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在政府权力干净、规范、高效的运行中,舆论监督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日益凸显。如何在改革开放深化中及和谐社会构建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徐雪平  宋海洋  李娜 《学理论》2009,(15):248-2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以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于红 《党政论坛》2012,(7):45-47
一、保持舆论监督独立性的必要性1.舆论监督独立性是由舆论监督的使命所决定的权力政治的一条铁律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无限制的权力是一切贪赃枉法、倒行逆施和腐化堕落的根源。在我国,实施舆论监督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保证党政权力的正确行使、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舆论监督职责承担者的新闻媒介如果不履行这种职责,那其监督职能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安院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结合公安院校实际,以“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创新公安院校德育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的政治课题,公安院校的德育教育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紧密联系各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秦鹏 《学理论》2010,(25):271-273
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建设和谐社会,高校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和谐发展。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其不和谐因素,深思熟虑后获得启发,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21世纪优秀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是话语干涉的两种形式,存在主体性、结果性、立场性、技术性的权力差异。监督舆论形成公共权力的积极进制、消极进制、无效进制,引导舆论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但也易造成舆论的说教化与虚假化。舆论监督形成公共权力的强制化、主动化、圈层化、边缘化的退制,适应公意的变化,提倡公民权利约束公共权力,保证权力运行的合法化与公开化,存在舆论控制权力的风险,出现群体审判与群氓政治的现象。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应达到有限性平衡、动态性平衡、有效性平衡、竞争性平衡,保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制衡,达到善治的目的,进而实现公共权力与舆论机制的优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行政论坛》2009,16(2):57-58
公共利益源于对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利益矛盾表现的多层面性,利益群体情绪的不平衡性,社会公正的价值偏离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对虚设.这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理念调适和制度安排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方式,具体应做到:强化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和理性表达方式,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制度安排,均衡民众利益表达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与公共行政的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则有赖于和谐与公共行政精神的融合,需要关注的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即稳定,实现和谐的纽带即利益,对和谐的保障即制度;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即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13.
李三虎 《公共管理学报》2005,2(2):55-62,94-95
就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不仅直接强化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在其涉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网络伦理等问题方面又显现出了对科技发展的公共价值的相应反思。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公共领域来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问题。科技进步无疑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但科技发展及其生态和社会效应本身也可以作为公共问题在公共领域层面获得政治伦理考量。也就是说,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建构科技公共交往机制,确保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科技发展的公共决策,进而推动权力、资本和知识精英围绕着科技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问题,提出适合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逐步生成。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变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作为政府所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而由于机会自由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垄断又是机会自由的天敌,所以,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应该以保障机会自由,消除任何歧视性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为公共政策的依归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而公共政策执行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党和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前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政策执行信息渠道不畅;政策执行各方面的利益不协调;政策执行监控不到位;政策执行人治现象严重,责任追究缺乏等。如何改进政策执行,可采取相应对策,即开畅公共政策执行的信息渠道;实现政策执行的各方面利益的整合;加大政策执行的监控力度;加强法治,建立政策执行的追究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为:增生社会和谐因子的“孵化器”,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生命体增生和谐基因;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加速器”,将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到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调节阀”,调控社会发展的节点和关键部位;注入社会活力之源的“给水池”,活化公共管理的供给功能,使其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正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提高公民素质,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然而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在价值取向、政策主体和决策系统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遵循三个原则:效率公平并重原则、公共利益导向原则和规范化原则,并以这三个原则为切入点,着重解决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弱势群体和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不同的阶级对和谐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容与框架,遵循阶级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与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