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行政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起步较晚,行政诉讼法实施也仅五年多时间。人民法院开展行政审判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现行审判方式基本上是脱胎于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法官庭外调查太多,延误办案周期。相当一部分法官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证据的审查判断上,而是放在调查收集证据上,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庭前、庭外调查取证。行政机关一个决定,行政相对人一纸诉状,法官为搞清案情,不辞劳苦,四处取证,待基本事实搞清后再开庭。可谓“当事人一张纸,法官跑断腿”…  相似文献   

2.
刘德生,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 1988年10月脱下戎装,意气风发地回到了热恋的故乡,走进了人民法院,从事法官职业一干就是22年。在行政审判岗位20年,他所审结的720余件案件无一件错案;制作的20余份经典行政裁判文书有12份被上级法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土地行政案件的合法性审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近年来,我省受理的各类土地行政案件,占各类行政诉讼案件总数的58.8%。因此,审理好土地行政案件,是我省行政审判一项重要工作。去年5月,我们结合审理土地行政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总结形...  相似文献   

4.
行政审判方式完善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审判方式完善刍议范德浩(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我国人民法院开展行政审判工作时间不长,实践中,大多沿袭民事或刑事审判模式,既不完全适应行政争议的特点和规律,也受一些旧传统、旧习惯的束缚,弊端甚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态,根本出路在...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全面审理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行政审判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对行政审判实践和行政诉讼法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目前的行政审判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将行政诉讼部分和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割裂开来理解和处理;二是在法律适用上,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制度一律优先于行政诉讼基...  相似文献   

6.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判长选任办法(试行)》,锦州市两级法院根据法官队伍现状和审判工作实际情况,于2001年末基本完成了这一审判管理改革。虽然审判长选任制给法院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因其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运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全国法院不断提倡各项审判方式改革。由于行政诉讼法在制定时本身相对粗糙,一些具体做法一直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此,对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研究也囿于民事审判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规则中,沿袭民事审判中的抗辩方式,如一步到庭、法官完全听审等,着重体现当事人主义,换而言之,案件的处理结果主要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笔者认为,行政诉讼法既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审判方式。民事诉讼中的上述方式不能完全适用于行政诉讼。在行政审判中法官依据职权对相关事实的调查必不可少,应当采取必要的纠问方式。一、法…  相似文献   

8.
行政判决是人民法院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可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撤销(含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限期履行、变更等四种判决。这四种判决形式,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初步实现了行政诉讼立法目的。但是,随着行政诉讼的快速发展,行政审判的深入开展,审判实践的丰富,这四种判决形式难以适应各种类型案件。本文就行政判决形式的局限及其完善谈点粗浅看法。一、行政…  相似文献   

9.
徐继敏 《河北法学》2008,26(1):117-122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体制不同,各个国家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不尽相同。我国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依职权调查案件事实,法官在行政诉讼程序中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决定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与行政程序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总体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行政诉讼以"谁主张谁举证"为证明责任分配基本原则。考虑到推定、行政认知等影响,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有多样性,还存在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双效重合行政行为探析杨生行政审判实践中有时遇到这样的难题:对同一份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主体的同一个行为,有的人将它看成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认为不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有人则认为是外部行政行为,即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同一行为,缘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体制是从根本上治理裁判不公和司法腐败的需要,也是司法改革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以行政方式进行审判管理的案件审批制存在严重弊端,应当坚决取消。实行法官独立审判是审判活动规律的要求,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它是法官队伍建设和公正审判的基本条件之一。程序性司法权是审判权的基本组成部分,程序性司法是法院的重要职责,通过纠正违法程序确立程序审查优先的公正审判原则,制约法官职权,对治理程序违法和审判权交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正是审理权的生命,公开审理则是审判公正的最基本的保障。行政诉讼的一些特殊性使人认为书面的即秘密的审理方式应被强调;对法国行政诉讼审理方式的误解对我国行政诉讼书面审理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面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使审判权神秘化、弱化公众对法官的制约监督,我国行政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移植他国的制度,而应是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克杰 《法治与社会》2007,(12):F0003-F0003
为改变目前行政审判独立性不强,司法权威性不足,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有效排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在法院探索指定管辖和提级审理的同时,学界提出了设立统一的国家行政法院体系的新设想,以彻底摆脱地方政府对行政审判的制约.(9月10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普通民众对行政诉讼的认知状况。调查表明,普通民众对《行政诉讼法》及其程序制度比较陌生;对行政诉讼的实际作用认可程度较低,法官"偏官压民"的忧虑普遍存在,对胜诉缺乏信心;民众更倾向于首先选择行政机关及非制度化的方式维护权益。建议《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以强化对公民权利保护为目标;针对特定的群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提高行政审判中民众的参与度,加强行政诉讼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管理中教师权益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 题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了一条寻求救济的渠道。借助行政审判的力量,相对人可以质疑管理者高权行为的合法性,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与保障。然而,受行政争议性质、平行解纷机制的多样性、法官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行政诉讼制度只能解决部分公法争议。从世界范围看,早期各国行政诉讼法多对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设有限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对受案范围也有专门规定。  二战以后,随着各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强调,发达国家的司法审查范围呈现出相对扩大的趋势,行政诉讼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一种特殊重合的行政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特殊重合的行政行为探析杨生行政审判实践中有时遇到这样的难题:对同一份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主体的同一个行为,有的人将它看成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认为不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有人则认为其是外部行政行为,即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同一行...  相似文献   

17.
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严惠仁关于行政机关能否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问题争论颇多。去年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有关领导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界定问题,我们认为,因越权审批而造成原告损失的行政机关或者非...  相似文献   

18.
海事行政诉讼案件应由海事法院管辖□吴南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第9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不设行政审判庭,不受理行政案件。”根据这一规定,各海事法院停止了对海事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但6年来的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19.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行政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小时行政审判依据,又称行政诉讼的审理依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的标准和尺度。换言之,指衡量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中“法”的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注: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基层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全面推开,以公开审理、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负责制、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庭审功能等措施为内容的新的审判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健全,办理各类案件的质量、效率和法官的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些与审判方式改革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障碍性因素也逐步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四类:(一)素质障碍。审判方式改革的进展关键在于人员素质,包括法官素质和当事人素质两个方面:(1)法官综合素质不高。新的审判方式对法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驾驭庭审能力、认证能力、当庭裁判能力等提出全新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