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通过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他最后一次作为苏联总统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局势,我停止作为苏联总统的活动。”同日19点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至此存在了74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转轨所带来的动荡和失落,俄罗斯又兴起了一股怀念斯大林的热潮,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问题。  相似文献   

3.
特写之二“纯社会主义”的厄运斯大林的批评者和辩护者的相同思维模式绝大多批评斯大林及为它辩护的人是没有分歧的,这似乎是怪事。他们的社会思维的根本模式是相同的,是按同样的一些图纸绘制出来的。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好,都把通向社会主义的运动想成是脱离异族的社会主义过程。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这是取消原有的多种成份,首先是小农生产;如果不进行强制,不使国家的整个生活服从中央就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需要的计划性;只有通过社会无产阶级化才能抵制小资产阶级蜕化  相似文献   

4.
特写之三幻想家的个人主义正如我们说过的,在俄国没有足够强大的对立力量来对抗左倾激进主义,对抗人的思想和意志不受任何限制,神话能变成现实这种存在于幻想世界中的愿望。斯拉夫主义者认为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的灾难。俄国知识分子的反资产阶级性,反实证性极大地哄骗了我们,哄骗了国家。俄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与其他国家的脑力劳动者不同,没有扎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问题是苏联社会关注的热点。1988年末,1989年初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发表哲学科学博士齐普科的长文《斯大林主义的根源》(由四篇特写组成)引起轰动。每期杂志发表,立即被抢购一空。我们将该文编译出来,陆续发表,以供读者了解和研究苏联学术界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1942年5月,波兰军队副连长,波兰退休军官马里安·维斯伦威兹中尉在华沙沦陷时,作为战俘被送往卢比克,在那里遇到了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当时他是上尉。据维斯伦威兹回忆,雅科夫来前一个月的某一天,守卫腾出一间波兰战俘营的牢房,窗上按上铁丝网,将牢房用玻璃一隔为二,一间作为警卫室,以便二十四小  相似文献   

7.
出乎人们的意料,斯大林的孙子——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朱加施维里——为斯大林和他所做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强有力的辩护。尽管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也承认,其祖父从来没有花费什么时间和精力来看望他这个长孙,也从来不关照和承认他这个后代。他出生于1936年11月,是亚科夫·朱加施维里(死于德军监狱中)的私生子。长大后,他就读于一所军校,后来,成了一名陆军上校,目前,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  相似文献   

8.
列宁之谜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十月革命仍然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它改变了俄国的性质,而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又对欧洲和整个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十月革命的声音还在回响。而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新的政治制度的奠基者,即使是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其思想和活动还在对当今的文  相似文献   

9.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明 《俄罗斯研究》2003,(1):79-82,9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1月2日,苏联塔斯社通过《电视台》,《消息报》等官方宣传工具发布了一条简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根据苏联公民法第19条和21条,考虑并满足了阿利卢耶娃的要求,恢复她的国籍,并给予她的女儿奥莉加以苏联公民权。”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在西方引起反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英美各主要报纸(《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等)先后发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是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最为重大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苏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及其对策错误。一、问题的提出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其经济模式主要有四,即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主义由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四方面组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相继出现的。斯大林的经济制度出现于30年代初;文化和社会制度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斯大林的政治制度出现于30年代末。斯大林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在指令原则基础上而不是在市场力量作用基础上运行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达到政治目标的合适工具。它体现出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而轻易地转向战时需求。强调重工业也意味着一种无视消费者需求的经济。由此,不必依靠物质刺激来激  相似文献   

14.
列宁、罗易分别为共产国际二大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基础。二者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乏对立冲突,但它们不仅在支持农民运动问题上主张一致,而且在适用上也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共产国际处理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工业无产阶级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工业无产阶级已经出现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发展水平下民族问题的理论框架和策略原则,对于中国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之间的矛盾,既埋下了肇因,也隐示了抉择。  相似文献   

15.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俄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显示,作为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他相信可以人为地创造先进的生产关系,进而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基于这一认识,列宁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革命和暴力的作用,并且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生前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主张,却影响了以后几乎所有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设想有所不同,却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依然继承了马克思的某些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对它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斯大林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列宁的遗志,领导苏联各族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斯大林主义是俄罗斯传统与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合流,其形成显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今日普京变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后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意义上讲,用新的语言和符号包装起来的斯大林主义的再现未必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禁区让我们继续思考自己的社会思维和政治思维的缺陷吧。今天不知为什么变得很难说出,斯大林作为个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是怎么样以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掌握经典作家的理论遗产的,他的文章和言论整个来说从来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框架。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变形了呢?马克思主义中是否为这些变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20.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