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营企业在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 何谓国营企业(或公营企业) 如所周知,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就物价、国际收支,或者就扩大就业机会等等各个方面来说,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在这个意义上,许多方面都誉之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例证”。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台湾的国营企业在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担负了重要的作用。如下文所将详细论述的那样,由于民营企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战后四十多年间,台湾经济在经历了复苏之后,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台湾也因此被西方经济学人士列为“中度发展地区”或“新兴工业化地区”,与南朝鲜、香港、新加坡并列为“亚洲四小龙”。至1987年,“国民生产毛额”已达一千亿美元,人均生  相似文献   

3.
一、资本的官民营二元结构台湾产业和企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存在着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庞大的官营企业体制来源于战前日本垄断资本的公有化。除工业部门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肥料、机械、金属、制糖等台湾所有骨干产业几乎全是官营企业外,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原子能部门也全部是官营企业,而且金融部门的主要银行几乎被官营企业所占领。可以说,台湾的经济体制是官营企业牢固地控制着产业和金融业的“主要经济命脉”。这种体制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外,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容易找到的。在这种官营企业的控制体制下,民营企业却能得到增长,并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企业。由此可见,台湾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以官  相似文献   

4.
书讯     
现任东京经济大学的台湾省籍教授刘进庆的日文著作《战后台湾经济》,已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慧英译为中文,并于1991年5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战后台湾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运转的各项政策措施、战后台湾经济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发展走向,都作了细致深刻的分析,是一部具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理论专著,曾被日本专家誉为台湾经济研究的一颗明珠。台湾研究所邓孔昭助理研究员编辑的《二·二八事件资料集》,已经由台湾稻乡出版社于1991年2月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有关台湾二·二八事件过程的史实记载以及事件中的原  相似文献   

5.
黄玮杰 《求索》2023,(1):66-73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需要引导数字经济中资本的有序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特定历史阶段下,资本在追求价值增殖过程中,合并不同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及财富增长的文明因素。这在数字经济中表现为在推进数字技术升级、数字服务普及,驱动数字劳动扩充,提升数字融资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资本论》所分析的资本消极效应,将可能在数字经济中衍生为数据等要素垄断的加深,虚拟资本投机的加剧,以及再生产结构的进一步失调等。在对待数字经济中的资本问题上,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序引导资本开辟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数字平台监管体系建设,保护劳动者在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所有权,为数字经济中以片面寻求要素垄断和无序投机方式逐利的资本设置“红灯”,为在数字经济中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带动高质量就业方式获利的资本亮“绿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简讯     
为开展与推动台湾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与鹭江出版社于1985年共同编辑“台湾研究丛书”。几年来,已陆续出版了《台湾海外经济法概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战后台湾对外贸易》、《闽台民间艺术散论》、《台湾新文学概观》等。现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该丛书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丛书。为加强对丛书的指导,最近成立了以陈孔立教授为主编,汪慕恒教授、游斌副编审为副主编的编委会,以利整体规划、优化选题,提升丛书的学术品位。即将陆续出版的有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室承担的系列书稿《战后台湾企业集团》、《战后台湾金融》、《战后台湾工业》、《战后台湾农业》、《战后台湾财政》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史》等。  相似文献   

7.
战后,台湾为了借助外国资本与技术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对外采取开放政策.先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与条例,吸引侨外资本来台投资.三十年来,侨外资本大量流入台湾。据统计1952——84年,流入外资共44.5亿多美元.本文之所以把华侨资本列入外资的范围,是因为有些华侨己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因此他们在台湾的投资.原则上讲也属于外资。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公营企业垄断了大部分经济领域且经营效益不彰,又因其多为基础工业而增加了岛内民营企业对外竞争的成本,结果被迫开放民营。台湾当局在研究实施民营化的过程中总结出“经济永远有公营企业,但没有永远的公营企业”的政策观点,其公营企业民营化起步早,时间长,有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逃台后,“中华民国”就成为历史,其国家政权破灭.但其在台湾仍然实行一党专制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台湾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公营”经济,包括“国营”、“党营”、“军营”和“县、市营”企业,成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也是台湾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0.
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台湾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的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变。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其发展模式给当前经济带来何种困境?本文拟从这二个方面作一分析。一、模式特征反映经济运动形式的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规定经济成长目标及其主要内容的基本框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有传统的经济增长型、变通的经济发展型和激进的经济自主型三种。从战后发展历程看,台湾经济比较接近第二种发展模式,即克服了第一种模式的“不发展的增长”,但也未摆脱第三种模式的“不发达的发展”。战后初期台湾经济社会基本处在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即一方面是数量有限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数量庞大的传统性农业部门。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1.
小农制与台湾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台湾土地改革所形成的“小农制”是一种受限制的现代土地制度。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60年代中期以前对经济起飞和农业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而在台湾经济实现转型后,却逐渐变成了台湾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本文主要考察“小农制”在经济转型后对农业发展主体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小农制”的困境、出路及其对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季建林 《前沿》2005,3(7):36-4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断,是对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充实和完善,同时,也为构建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本文分析了所有制与混合经济体制的关系,研究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混合型特征特点及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私人资本主义集团企业的形成台湾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批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激烈韵竞争中桶互渗透和联合,规模越来越大,在其周围聚集有若干较小企业而形成“集团企业”或称“关系企业”。所谓“集团企业”或“关系企业”,按照台湾中华征信所的定义,系指以一个或若干大企业为中心的若干个独立企业结合起来,而具有集团性质的一个工商团体。根据1974年编的《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确定,其范围限在资本达新台币一亿元以上、核心公司设在台湾并有三个以上分子公司、台湾私人资本占51%以上的民营企业。1975年,该所在重新编纂时,  相似文献   

14.
战后台湾的对外经贸关系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其间台湾的区域经济功能和地位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世纪前后,在全球化、区域化浪潮冲击下,在台湾当局限制性两岸经贸政策的制约下,台湾区域经济地位面临边缘化的挑战。为此,陈水扁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建设台湾成为亚太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中心的目标策略。然而,离开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支撑,所谓的“中心”不过是“空中楼阁”,将难以消除台湾沦为亚太区域经济“飞地”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选后百象     
一场“马拉松”式的选举,让台湾足足“热闹”了数月之久,结果揭晓,一家欢乐几家愁。此次选举结果在民众心中产生“变天”之感,直接导致了一些令人担心、忧心、痛心的“选举后遗症”。反对党推出的候选人当选,意味着长期执政和垄断台湾政经社会资源的国民党成了在野党,而民进党则成为执政党,这种结局对台湾政局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政治势力出现分化与重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重新分配,台湾政党和各派政治势力出现新的竞争局面,政局与社会将会在一个阶段内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台湾资本的大量外流是在1986年以后出现的。60年代起到70年代中期是台湾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台湾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与面向出口工业化的并行发展时期。这两个时期是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岛内资本投资活跃,对外的直接资本投资只是极少量、极个别的;80年代上半期是台湾岛内产业技术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其产业技术升级虽然面临了一定的困难,工资水平、材料与中间产品成本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其资本外流的数量仍然有限。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在1980—1985年的6年间,台湾的年平均资本外流仅在3至4千万美元的规模而已。1986年台湾的海外资本投资额也仅有6千万美元。1987年起台湾资本外流量便开始急剧增大。据台湾“经济部”所公布的资料,1987年台湾当局核准的对外直接资本投资总额为19.38亿美元、1988年为21.9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对战后世界史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然而其着眼点往往在于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长度,或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较少把战后出现的新现象放到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或放到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乃至国际化,一般垄断普遍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有了发展,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欲望具有新的动力,政府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进一步加强。在这些新现象中,有些  相似文献   

18.
一台湾经济是一个复杂和特殊的经济,既有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封建和殖民地经济的残余;既有本身的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也有外国资本。然而,台湾经济发展的方向无疑是资本主义,决定这一方面的主要经济力量,是台湾的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与此相应,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和殖民地残余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资本主义。因此,战后的台湾经济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规律发展的。同  相似文献   

19.
一、近年来台湾对外资本投资的特点 (一)反映了“亚太时代”的特征首先从“亚太时代”的观点来探讨台湾(乃至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经济的发展时,台湾的对外投资与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对外投资的急剧增长体现了“亚太时代”特征的最突出的一面。以往一谈到台湾经济,往往只注意到它在出口贸易方面的成绩,而对它们的对外投资则一直未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姜英华 《长白学刊》2022,(5):105-112
资本的“绝对命令”或曰最显著的特质是价值增值以及由此形塑的价值增值体系,信用和虚拟化内植于资本逻辑扩张增值的价值体系和生产关系之中。伴随资本范式转换生长起来的虚拟经济既蕴生于实体经济,又具有与实体经济脱钩与超离的悖反性属性,从而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错配的协调困境。矫正资本脱实就虚的天然倾向和走出虚荣实衰的实践困局,需要剖绘资本的范式转换轨迹和析出资本的本构逻辑谱系,暴露“资本的限度”和虚拟化的本质面目,进而在重构虚实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虚实相济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