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着     
有个叫余华的作家写了一篇名为《活着》的小说,有个叫张艺谋的导演又将它拍成了电影。活着,这真是一个好题目。 也可以换个好听些的名词,叫做生活,叫做存在,或是生存。也可以有个难听些的名词,叫做存活,叫做苟活。这些都是活着的近义词,但细细一品,都不如活着好。活着,说起来平实顺口。按英语的说法,是现在进行词。 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活着的,很不好算。要是从受精卵算起,碍于计划生育,恐怕不太稳当。假如这个受精卵终于有了“呱呱坠地”的幸运,活着  相似文献   

2.
田军 《人民公安》2006,(23):35-35
一直以为,标语就是一种浓缩的文化,寥寥几个字就能把含义表达清晰,比如说农舍墙上的“少生孩子多种树”、“发家致富,多养家畜”等,语言直白,一看就懂。城市里同样也有不少令人过目不忘的标语,比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等,天天看,天天读,自然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传承》2006,(Z1)
196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九大”开幕式上说“: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十二个代表。现在在座的还有两个,一个是董老,再一个就是我。有好几个代表牺牲了,山东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湖北的代表陈潭秋,湖南的代表何叔衡,上海的代表李汉俊,都牺牲了。叛变的,当汉奸的,反革命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刘仁静四个,后头这两个还活着。还有一个叫李达,在早两年去世了。”这里,毛泽东没有把包惠僧算作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谈“一大”代表  相似文献   

4.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话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哲人哲语,更没有高深的渊源和出处,而是笔者望文生义,从“腐败”两个字中提炼出来的。将“腐败”拆解开来,就是“广”、“人”、“寸”、“肉”、“贝”、“文”6个偏旁部首,其中“人”、“寸”、“贝”、“文”的含义显而易见,只要把“广”理解为“疒”即“病变”,将“肉”引申为“肌体、灵魂”,并将这6个各具含义的字串连起来,加以提炼和升华,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  相似文献   

5.
《辽宁人大》2008,(8):27-27
代表这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人大代表的习惯性称呼,并且在一些法律文书或其他公文中也能见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联系不会使人产生歧义,则为了简便起见,把人大代表简称为代表未尝不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人大代表”的意思。因为“代表”一词的含义远比“人大代表”的含义要广,甚至比“人民代表”的含义还要广。  相似文献   

6.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7.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8.
活着真好     
<正> 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就有希望,就能够尝试。有许多人总是说,唉,活着真累,活着真烦,活着真辛苦,活着太不容易了。总在抱怨生活对他们不公平,在嘲笑和虐待他们。其实正是在抱怨中机会失去了,时光流逝了,生活并没有因为抱怨而发生任何改变。前段时间接到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的电话,在一阵热烈与亲切的问候之  相似文献   

9.
蔡红东 《政策》2004,(2):52-52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又代表着不同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浙江省临海市尤溪镇武装部副部长、51岁的黄小堂,把一腔热血全都献给了拥抱着他的莽莽大山,献给了大山里的父老乡亲。尤溪镇44个行政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六七岁的孩子,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个“黄部长”。当他殉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和上海有两种不同的世故。北京人讲究的是心眼儿活泛,不认死理。老北京人相信,世上没有吃得完的饭,也没有过不去的桥。无论好事坏事,还能一个人包了圆啦?所以,露了脸,用不着扬铃打鼓;背了时,也不必蔫里巴叽。别折腾,也别叫真。叫真,就是死心眼儿。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混”;还有个常用的词,叫“不赖”。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也就是个“混”字。混得好的,能混个一官半职;混得差点,也能混个肚儿圆。但不论好歹,能混下去,就不赖。  相似文献   

11.
年近九十高龄的启功先生,一般的应酬之作,早已谢绝。而对有西部“玉王”之称的陈捷,老先生却破了一个例。他觉得,一是新疆地处大西北,那里待开发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极需内地各方人士的支持;二是开发新疆的玉石资源,拓展中华民族的玉文化,也是一项有益的事业。于是老先生欣然命笔,用他那特有的笔体,为玉王写下了“和合玉器”四个娟秀的大字。“和”是和田玉的第一个字,在中文中有和乐、和睦、和气等众多的含义;而“合”则有合作、合欢、合璧、融合等含义,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寓意很深。“和合”来源于流传久远的“和合二仙”的…  相似文献   

12.
当我刚拿到《青少年修养》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修养”这两个字吸引住了。对“修养”这个词我有些耳熟,我经常听大人说起这个词,也知道刘少奇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但对它的真正含义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脑子里只有一点朦胧的意思,有修养的人大概就是指在各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吧!  相似文献   

13.
义乌面孔     
<正>义乌人是如何赚钱的?这是每一个到义乌的人都禁不住要问的问题。义乌是世界的“大超市”,在这里几乎没有你买不到的日用品;义乌是国际商贸城,分别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常驻外商就有5000多人,商铺广告牌上不仅有中文,还有英文、阿拉伯文、俄文,就连出租车里播放的也是用中、英两种语言的“欢迎您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问候语;义乌是“富翁制造基地”,平平常常的一个老板,资产就可能有成百上千万。在这个“连空气里都飘着金钱味”的城市里,在这个以市场称奇的县级市里,义乌商人凭着一分钱、一厘钱的赚头,成就了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爨’字,在云南是一个有特别含义的符号。譬如,笔者在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去到陆良爨乡,乡人言,“爨’是两种性.汉人的灶围起来(封闭式),夷人的灶敞开着(支三块石或三足架,开敝式),后来把两种灶合为一种,就有了“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屁股挨“火”烧的“爨”、陆良是《爨龙颜碑》所在地,此地人以“爨乡”自诩。可见,“爨’的概念至今还活在云南百姓的生活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民族的滇文化融合了汉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这种文化用“爨”这个既形象又蕴含深意的字来符号它,…  相似文献   

15.
鲁迅活着     
鲁迅逝去已经70年。70年来,“假如鲁迅活着”的话题讨论经久不衰。的确,鲁迅的个体已不复存在,但是我想,鲁迅的精神至今仍然活着。鲁迅的风格,体现为一个“精”字。他的小说少而精;他的杂文精炼、精彩、精辟;他的一些文章,扩展开来就是一部部几十万字的著作,例如“流氓的变迁”、“京派与海派”、“南人  相似文献   

16.
胡用琼 《求索》2012,(11):107-109
在标志着余华创作转型的小说《活着》中,福贵老人所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旧日歌谣具有特别意味,它暗蕴了余华小说的三重结构,也总结了其生存哲学的发展脉络。少年/儿子发现了世界的荒诞真相,中年/父亲充满了欲望与幻想,试图"掘藏",而老年/祖父则摒弃了世俗的欲望,正确确立了人与荒诞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由稚嫩到世故再到成熟的人生之旅的全过程。由此,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不是如学界公认的所谓向"父亲"、向当下现实的认同,而是向"祖父"、向传统生存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天不仅没有塌下来,中国的民主政治还一直在创造着奇迹无论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噪者,还是“中国机遇论”的青睐者,在西方人看来,把“中国”同“民主”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要把“中国式民主”作为关键词来讲,那就肯定会让一些人大  相似文献   

18.
“众”字多用于大众、群众、众所周知等字眼。但又有几个人去想过这“众”字的另外含义。它不仅是我们律己的教鞭,也是我们上进的阶梯,更是我们做好保安工作的金钥匙。“众”字顾名思义是大众的意思,从构字的形状而言,也是人多的意思,三人叠一起。“一人划桨,难渡汪洋,众人划浆,声震天”。只要大家紧紧地抱成一团,任凭它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人多力量大”是“众”字最基本的含义。难道你不觉得“众”字还有特别之处吗?三个人,且有一人立于两人肩上,自然而然地会使人想到人上人。“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教人行事的…  相似文献   

19.
说“交友”     
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里,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在相遇时相知,进而意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朋友,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从古至今,传颂着多少关于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阮籍和稽康、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珍惜朋友的人,他的人生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充实。很难设想,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的人,在世上活着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台湾诗人余光中把朋友分为“四型”:高级而有趣型、高级而无趣型、低级而有趣型、低级而无趣型,这说明朋友是有优劣平俗之别的。可有的人在社会上交朋友比买个纽扣还随便,或素…  相似文献   

20.
把生活比作“网”大约于古有之,而八十年代初一度在文坛上倍受关注的朦胧诗人里就有用一个“网”字作题为生活赋诗的人,可见把生活喻为网是满有诗意,满有哲理的。既然生活是一张网,就不要随意冲破它。说不要随意冲破生活这张网,决非宿命论观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是向想要逃跑的犯罪分子敲响强有力的警钟,而于普通的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而言,生活在这张网里,理顺生活的网,说多重要有多重要。靠硬拼蛮闯生活的网只会冲不断冲还乱,到头来只会被网绊住,三国里的许褚赤膊上阵结果只能鸣金收兵。曾有那么一次理顺网(那当然是一张活生生的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