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声》2009,(1):85-85
一个普遍的印象,就是台湾的东西贵。其实也不尽然。一般来说,大陆便宜的东西,台湾贵;大陆贵的东西,台湾反倒便宜。比如,同样一支牙膏。大陆也就是3块钱,台湾可能要9块钱。但同样一件世界名牌。大陆可就比台湾贵多了。有了这样一个基本信息。在台北旅游购物心里就比较有底了。  相似文献   

2.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3.
日前,两位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时,在野柳地公园的海滨岩石上用石尖刻写了自己的名字。此举引起台湾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感,同时也遭到大陆网民的严厉批评,认为这是丢了大陆同胞的脸。  相似文献   

4.
李颖  徐波 《台声》2003,(10):36-37
相比在台北搜集资料、听小道消息的同行,能够亲赴大陆的记者,采访条件算是得天独厚。最近,记者与在京的多数台湾记者同行进行了交流。多少台湾记者在大陆大陆与台湾互派记者的机制彼此有相似之处。大陆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4家新闻机构在台湾驻有记者,每家最多可以派两名,每名记者每次逗留不能超过1个月。台湾派驻大陆的记者每次在大陆逗留也不能超过1个月,但人数相比之下较多。现在,驻北京的台湾记者共有9名:《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社各1名,东森电视台、TVBS和真相电视台各两名。此外在上海和广…  相似文献   

5.
勇素华 《台声》2002,(8):11-13
自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后,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台湾不断掀起“大陆热”,从到大陆投资、经商、打工到买房,可谓热浪滚滚来。与此同时,台湾学生也赶潮似的逐渐形成了一股到大陆求学的热潮。虽然台湾当局企图以不承认大陆学历来拖住台湾学子前进大陆的步伐,但是仍然阻挡不住其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欧美国家不再是台湾学生出岛求学的最佳选择台湾学生求学海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六七十年代掀起了高潮,最初主要流向美国和日本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在所有美国外来学生中台湾学生人数排名都是第一。从9…  相似文献   

6.
吴亚明 《黄埔》2013,(1):12-16
一、逾8000名大陆游客抵台旅游 1日,逾8000名大陆游客在台湾开始了“十一”长假的旅程,台湾观光部门称,这是长假里大陆游客最多的一天。  相似文献   

7.
水青山 《台声》2008,(9):61-69
7月18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全面启动,来自8个开放省市的1317名游客飞赴宝岛台湾,在几天里饱览了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动人的历史风物,标志着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奏响了台湾游开始曲。  相似文献   

8.
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企业集团是由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围绕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形成的企业群。19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企业集团赴大陆投资步伐加快,不仅促使台商大陆投资呈现大型化、集团化、群聚化特征,奠定了大陆台资企业的地域分布格局,而且促进了大陆台资企业产业层级的提升及经营本土化,从而使台资企业更加融入大陆本体经济,对大陆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台湾企业集团的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其大陆运营更加具有长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9.
吴亚明 《两岸关系》2013,(11):63-64
“台湾艺人在大陆拍片的片酬是台湾的5倍”,这样的消息日前在大陆微博上疯传。网友还制作了一个“台湾艺人身价表”,列出吴奇隆在台湾拍片,1集只拿40万元(新台币,下同),在大陆则是1集200万元;林心如在台1集30万元,在大陆1集165万元。  相似文献   

10.
张何平  姚小敏 《台声》2004,(8):60-60
大陆市场是台湾的60倍,当全球都在前进大陆的时候,台湾不应该逆流而行;大陆是台商最能发挥的舞台,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应该松绑,及早开放“三通”。 这是台湾统一企业董事长高清愿日前接受岛内媒体访问时说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14,(12):22-22
<正>2011年是陆生在台湾的"元年",742位刚刚跨出中学校门的大陆学生,在17、18岁的青涩年纪,跨越海峡来到台湾求学,转眼首届陆生就要在明年毕业,绝大多数人要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他们满怀憧憬而来,经过4年"台湾经验"的浸润,会抱着什么样的"台湾认知"回到大陆?长期而言,他们会是台湾的朋友?敌人?或冷漠的他者?台湾《旺报》10月31日刊发社评文章《让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1,(12):43-44
无论是生在宝岛、现在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还是生在大陆、现在在台湾的同胞,乃至许多生在台湾、现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他们对宝岛台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思。  相似文献   

13.
王缇娜 《台声》2011,(12):78-78
2003年初我从台湾前来大陆工作至今,除了为自己当年孤注一掷的“先知先觉”而沾沾自喜外,也为两岸在签署ECFA之后对未来有更深的期许,历史的见证已从过去一窝蜂的“台湾的大陆热”转换到现在的“大陆的台湾热”。  相似文献   

14.
梦乡行     
詹志芳 《台声》2008,(1):39-41
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听到父母叔叔阿姨们无数次地讲台湾的碰柑有多大,掉到地上就破掉;鱼有多鲜,全部是银亮亮的;台湾比大陆先进等等。但妈妈又说到了上海才知道天外有天,大陆的世代书香人家是台湾不能比的。这些矛盾杂乱的说法,让我不能形成正确的对台湾的印象。前年10月底,我公公在台湾去世了,早已离我而去的先生廖秋忠的大哥帮我和女儿办了奔丧的手续。终于在去年3月,我带女儿奔向那魂牵的梦乡。  相似文献   

15.
刘公 《台声》2003,(8):26-28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都在做来大陆求学的打算。但是两岸之间的通道毕竟没有完全畅通,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报名、考试、录取,以及在大陆的生活、学习、毕业以后的求职等等,想想问题一箩筐,有些同学因此便望而却步了。好在目前大陆已经有一批在这打拼了几年的学长们,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台湾学长给后进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言。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以期帮助后进者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6.
郑太男 《台声》2014,(5):44-44
<正>一场意外引爆的"太阳花学运",充斥着台湾年轻人对服贸协议和大陆的曲解与误解;而海峡对岸一张源自2011年台湾某综艺节目中言及"大陆人民根本消费不起茶叶蛋"视频截图令茶叶蛋一夕爆红,也引发大陆一些年轻人无尽的恶搞和调侃。在台湾,类似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早已不是第一次产生。两岸通航前,岛内曾谣言台湾将遭遇"木马屠城",如今往返两岸的航班超过800班,结果有目共睹。今日的服贸协议同样碰到蜚短流长,比如180万大陆白领将到台湾,又或者4.8万元新台币  相似文献   

17.
兰文 《两岸关系》2008,(9):30-31
自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首发团成行以来,“赴台游”愈发红火与流行。为了迎接大陆游客,台湾各县市纷纷把本地最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充分展出出来,那么,在台湾经济需要活力的今天,大陆居民赴台游能成为拉动台湾经济的新引擎吗?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台湾的对外贸易中,对日本与欧洲的出口贸易额虽然有所减少,但对中国、香港的出口贸易额却有顺畅的增长;为此,中国、香港所占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同样地,2002年台湾的外资投资与对外投资均趋低迷,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则继续有所扩大.随着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的扩大,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生产基地的进程有所加速.作为防止台湾岛内产业空洞化的对策,台湾当局加大了引进外资投资的政策力度.另一方面,在台湾投资的日资企业也在海峡两岸(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紧密化的形势下,促进日资企业在台湾运营功能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田毅 《两岸关系》2007,(12):64-64
虽然奥运圣火可能无法来台,令台湾民众抱憾,但在大陆重庆西南大学任教的台湾副教授汤永隆,有可能成为2008奥运的火炬手,总算让台湾民众得以欣慰。在台湾亲友、师长和大陆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希望汤教授能入选,为台湾同胞争光。  相似文献   

20.
罗安琪 《台声》2010,(10):18-18
台湾是一个3.6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中小企业约有120万家。1987年,台湾开放两岸往来,到大陆投资设厂成为台湾企业的一股潮流。20多年来,数以十万计的厂家,上百万计的人才,上千亿计的资金投入,对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实质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