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江岩画的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底,金沙江流域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渣日村发现了岩画,1990年金沙江流域的中甸县洛吉乡发现岩画,1991年金沙江流域的丽江地区(现为丽江市)的虎跳峡发现了岩画。之后,两州市及有关县的文化文物、地方志、东巴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请示》(云政发[2001]115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炎 《思想战线》2000,26(5):82-85
滇西北香格里拉腹地中甸县,是云南省生态旅游开发示范区.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旅游扶贫原则指导下,构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开发设计并建成了以中甸县城为旅游中心城镇的碧塔海、松赞林寺和霞给村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云南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4.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农业为主体的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全州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州经济的腾飞,然而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束缚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云南省15—40周岁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61%,而迪庆州文盲半文盲人口为295%,中甸县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其中85%左右在藏、彝、傈僳地区,70%左右在贫困高寒地区。同时由于贫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还在产生新的文盲。以中甸县为例,全县小学流失率为24%,完成六年义务教育的仅有571%,每年新产生文盲在240…  相似文献   

5.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世人公认的“香格里拉”,这里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具有发展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自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旅游业不断升温,发展迅速,一时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前,笔者曾在迪庆州中甸县三坝白地工作过,那里壮丽的雪山峡谷风光,令人终身难忘,尤其是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使人以为来到天国的花园,简直难以相信人间竟有这样美丽的地方。1992年,我利用到中甸过“天马节”的机会,专程绕道三坝白地去攀登哈巴雪山,然后又逆向穿越了虎跳峡。经过这次旅行和过去对中甸的印象,认为迪庆州  相似文献   

7.
《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85年)在国内外极受推崇,因为该辞典凝聚了汉族献身藏语辞典学者几十年的心血,不仅是国内最好的一部藏汉辞典,也是国外最好的一部藏语与非藏语对照辞典。但其中也因资料的缺乏,有的辞条未能详瞻,亟待补充,以臻尽善。如该辞典554页“大宝寺”一条即是。该辞条全文如下;“大宝寺(Rgyal-ba rigs-lngavi gnas),中甸县属一佛教寺庙名。”作为辞条,至少未说明以下几点,1.该寺属何教派?是汉地佛教还是藏传佛教?2.创建者何人?3.建于何时? 《中甸县地名志》(1984年)183页大宝寺一条言该寺建于明代,位于大中甸区红坡乡,1966年被毁。该条未记藏名,只言汉译音名为“仁昂”。仁昂为rigs-lnga的译音,意为五种。作为寺名并不全。这就需要考证,以使该地名志大宝寺一条可写得更全面。大宝寺的藏名中rgyal-ba意为佛。gnas  相似文献   

8.
老屋     
比那达的家在云南省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建塘镇,她家的房子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祖屋,在有些破落的建塘古镇十分显眼。 比那达的公公曾是新中国成立前中甸的“千总”(也称土司,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在中甸极有名  相似文献   

9.
实践·思考与追求──树立群众观点 贯彻群众路线中共中甸县委书记齐扎拉无产阶级政党要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和群众,首先必须解决对群众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这个问题。我党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群...  相似文献   

10.
中甸县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其今后的路径选择,成为云南省不少人士关心和讨论的问题。今年6月初,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迪庆州党委、州政府联合举行了“香格里拉之路”研讨会。会间,各方面学者和地方政要发表了卓有见地的建言。此地特以“云南观察”栏目择其精要刊出,希望能给更多的同志在思考云南发展新路子时予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一个好的地名能反映出这个地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一个叫得响的地名能成为这个地方的巨大财富。如,湖南名不见经传的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等等。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营造香格里拉品牌要深化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县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其今后的路径选择,成为云南省不少人士关心和讨论的问题。今年6月初,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迪庆州党委、州政府联合举行了“香格里拉之路”研讨会。会间,各方面学者和地方政要发表了卓有见地的建言。此地特以“云南观察”栏目择其精要刊出,希望能给更多的同志在思考云南发展新路子时予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01年5月     
5月6日 以副省长黄炳生为团长的云南省政府代表团结束对加拿大、美国的访问回到昆明。此次访问期间,签署20个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达9千多万美元。 省政府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计划首批启动示范项目之一的中甸高山植物园,省政府“三大园区”之一的香格里拉温带球根花卉示范园,在迪庆中甸县奠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座落在云南滇西北高原的中甸县第五中学,近年来,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狠抓德育和管理制度建设,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被评为省、州、县先进校,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先后有45人次获得国家和省、州、县表彰。五中是迪庆藏族自治州1985年新建的一所中学,全校师生共850多人,藏、彝、纳西、白、普米等少数民族学生占87%。开初几年,由于学校基础差,教学质量低,加之对管理制度和德育教育重视不够,1989年前中考升学率仅达8.6%;转学生和退学生达50%。为使校风根本好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1990…  相似文献   

15.
省政府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迪庆州200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指导原则、预期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编写了《迪庆藏族自治州2000年脱贫致富规划纲要》,编制了《脱贫项目规划表人为保证《规划纲要》的实施,实现脱贫致富的预期目标,在生产力布局上,我们设想以中甸县虎跳峡镇的松园为中心,北起礼六三家村,南至新仁木碧湾,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立“虎跳峡民族扶贫开发区”,集中布局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培养区域经济支柱,以点带面,提高全州经济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全…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隆重纪念、深情缅怀各族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今天,在迪庆州一批重点工程举行开工和竣工庆典的时候,省政府决定在中甸县虎跳峡镇召开现场办公会,讨论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实施综合开发扶贫工程的有关问题。这是省政府研究和部署综合扶贫工作的第一次现场办公会,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落实全国“八七”攻坚计划,打好我省“七七”扶贫攻坚战的动员会,对于搞好迪庆州的扶贫工作,加快全州人民脱贫致富,对于推动全省的扶贫工作,实现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  相似文献   

17.
马铸材,藏族(藏名荣坤·次仁桑珠,外号甲米次仁),是德高望重的旅印老华侨。他1890年5月13日出生在云南省中甸县一个贫困的农牧家庭,历岁时外出帮工度日。1921年由西藏进入印度的喝伦堡经商,并在那里定居生活了40余年。1962年,他在侨居国掀起的反华恶浪中受到严重冲击而愤然回国定居,受到祖国人民的高规格的接待,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方方等亲到机场迎接。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何香凝副委员长及廖承志(中侨委主任)等领导分别接见和宴请了他。此情此景使老人热泪盈眶,说:“我是一个极平凡的华侨,想不到会得到祖国这样亲切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有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寨,具有浓厚的藏族传统文化,全体村民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我们在当地生活了近一个月,吃住在央称大婶家,与当地的村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真切地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浓烈的气氛。 走进形朵村,道路旁庄严肃穆的经堂和嘛呢堆,以及藏房上飘扬着的经幡,让整个村庄充满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色彩。村中39户人家,261人,几乎家家设有神龛和佛堂,村里还有5个喇嘛和1个尼姑,2座公共经堂、1座嘛呢堆,以及3座神山。 村里的大经堂位于村口旁,据说是120年前修建的,1959年曾被破…  相似文献   

19.
由云南省民委和迪庆州委、政府共同主办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藏文古籍第四次协作会议,于1995年6月1日至4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召开。来自五省区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及中国藏学中心的同志出席了会议。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其文献浩若烟海,汗牛充栋,又以各类佛学经典繁多而著称。由于藏族的分布地区辽阔,跨省区居住,使得藏文献也分散在各个省区。为使藏文古籍的整理能够协调一致,1988年由西藏社科院牵头,组织召开了首次五省区藏文古籍协作会,并成立了民间团体性质的五省区藏文古籍协作组织。1…  相似文献   

20.
出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的瑞士籍华人杰素丹珍女士,从小就失去父母,早年孤身一人随商人追寻先辈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的艰辛印迹,辗转印度,随后去到德国读书,继而落脚瑞士。也许是自幼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对人类心灵中最本原、最纯洁,也最为可贵的互相关爱之情格外珍视。1993年,她在祖籍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县创办了一家孤儿院。1997年,她又在丈夫生活的云南中甸县,创办了一家保育园,收养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县区内7至11岁的藏族孤儿和由其他意外原因而家庭无法抚养的儿童。杰素丹珍保育园占地4亩,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由杰素丹珍女士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