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凤章先生的《大上海台商传奇》即将付梓。他嘱我写几句话以为序。自忖我不具备作序的资格,于是推辞再三,老葛却相求再四。恭敬不如从命。况且与老葛是对台工作的同事,再却也不恭,于是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台商迅速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对房产的需求上升,针对台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且成为带动上海房地产走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初见台商王钦钟,让我诧异,他虽已是花甲之年,却让我深切感受到他的率直与天真。他的愿望,他的要求,他的不满,毫不掩饰,毫不含糊。 王钦钟确是我在商界中见到的最与众不同的人。他在商界早已功成名就,诀窍既简单又复杂,靠的就是他的率直。 人到中年,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世俗的看法、固有的观念,有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4.
高辉  李峰 《台声》2004,(7):34-37
听说台商们回到家乡,和久违的亲友们一见面,乡亲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你在哪里发展?如果台商是在上海投资,那他讲起来眉飞色舞,旁人听得也津津有味。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上海热”。 最近,两岸媒体上出现“上海热”这个词的频率低了,于是,有人猜疑,台商对上海的投资是不是  相似文献   

5.
高辉  李峰 《台声》2004,(7):37-39
自从1984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开始。20年来,上海平均一天半就要新注册一家台资企业。特别是90年代中期,台商到上海投资最为集中,平均每天要新增3家台资企业。90年代末台商蜂拥西进抢滩,在台湾岛内开始形成了“上海热”。由于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优越和稳定,法制比较健全,台商投资的成功率比较高,出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台资企业和著名品牌。生产迪比特手机的大霸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顾泳潮 《台声》2001,(8):30-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家看好上海,据一项不完全统计,至今常住上海的台胞已达数万人,其中台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84年上海成立第一家台资企业,1994年发展到2100家,目前,在沪台资企业已达3800多家。许多台商为了能在大陆安心发展事业,把在台湾的亲属迁来沪上长期居住,仅虹桥地区的古北小区就居住着700多户台商家庭,逐渐形成了一个台湾人的小社区。房产“黑马” 已届不惑之年的静安律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先生,出生在台湾彰化县农家,毕业于辅仁大学社会系和新竹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从事房地产业已10余载。蔡先生于90…  相似文献   

7.
目前台商投资大陆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均呈现出较高的聚集性,上海和江苏成为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最高的地区,行业主要分布在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采用趋势模型预测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按台湾方面统计口径),结果显示2014年和2015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较2013年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8.
陈筠 《两岸关系》2007,(5):64-65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简称"台企联")4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当日下午,以张汉文会长为团长的"台企联"参访团一行110余人赴天津滨海新区参观访问.期间,参访团的几位台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台企联的未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两岸关系》2007,(12):43-46
很多台湾朋友到大陆之后,都觉得跟台北差不多。衣、食、住、行、教育、娱乐,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有台商参与其中。不仅让台湾朋友宾至如归,也让大陆的民众感受着浓烈的"台味"。像平时我们喝的上岛咖啡、天福茶叶,吃的统一、康师傅方便面,戴的宝岛眼镜,穿的达芙妮女鞋,享用的都是台商在大陆生产的产品。台商投资大陆30年了,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两岸关系》2012,(10):43-44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作为台商在江苏投资的两块热土,淮安和昆山在吸引台商投资、保障台商权益、与台商携手共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积累了不少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各区县台办及市教委2002年9月的统计和近期对其他相关学校的调查汇总,2002年本市台胞子女入学总数为2294人。年龄跨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阶段;就读地域覆盖上海19个区县和昆山市台商子女学校等300所学校;学校体制有公办、民办、转制和一校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结束两岸对峙、实现"三通"的建议,之后,台商冲破重重阻力开始在大陆投资。由于要素成本、政策法律环境、文化氛围等原因,大陆东南沿海诸省市成为台商聚集地。分布概况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的不断增加,按大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台商投资心态嬗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台商掀起持续的祖国大陆投资热 ,在大陆已形成以台商投资者和台籍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台湾人移居群体。进入新世纪 ,随着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两岸经贸关系的日趋密切 ,特别是台商投资事业的发展和与大陆社会的逐步融入 ,使台商在投资心态、思想观念以至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方晓 《台声》2004,(5):42-43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早期皆以外销为主,因此投资地点都以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如福建和广东。随着大陆对外开放幅度与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北移,台商在大陆投资地域分布趋势也逐渐扩散至华东及华中地区,尤其以  相似文献   

15.
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集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商在大陆以产业集聚方式投资是台商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普遍采取的一种投资策略。台商在大陆投资产业集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网络性与根植脆弱性等基本特征。共享市场资源,降低信息成本,获取最大投资回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的带动等都是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动因。台商投资产业集聚为现阶段大陆各级政府对台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铭 《台声》2003,(1):42-43
在北京待了12年,看到了无数的台商们,兢兢业业地努力奋斗,为的只是想在祖国大陆的一隅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或成就,以能回台湾光宗耀祖一番;当然祖国大陆遍地的无限商机也是吸引着无数台商前来投资的主要因素。台商会将祖国大陆作为离开岛内投资经营的首选,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应是两岸属同文、同种、同文化背景所致;台商们来到祖国大陆,沟通上无障碍,也使得台商们很容易发挥自我的专长及专才。但是同样的辛苦付出却换来了不同的结果,这其中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大多数的台商们经常所言都是“我们是来经商的,不是来搞政治的,所以…  相似文献   

17.
《中州统战》2003,(12):10-10
2003年9月,在中央统战部、国台办指导下,由全国台联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举办、全国台联经济发展中心和鹤壁市政府共同承办的2003年海峡两岸台商投资论坛在鹤壁市成功举行。会议宣传了中原古老悠久的文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宽松的投资投资环境,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新的境界;增强了河南与台商的沟通与联系,使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了河南、认识了鹤壁。这次会议规格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鹤壁市尚属首次。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训智对每一阶段、每一项重点工作都亲自过问,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发展这么快,台商还是有贡献的。”廖国彬对记者说这番话时,一缕阳光洒在他舒展开来的眉头上。现为上海台商协会浦东分会副会长的廖国彬自上世纪80年代就从台湾来到大陆,几乎走遍全中国,一拨拨的登陆台商视他为“大陆通”,纷纷前来咨询。“海峡两岸一样的血脉,有斩不断的亲情,大陆市场的商机无限,是台商事业上的第二春。”廖国彬说。诚然,正是在亲情和商机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台商即开始试探性对祖国大陆进行投资,其后以在资金、技术和人文语言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结合祖国大陆对台商投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优惠,很快在诸多投资领域取得成功,尤其是其技术转移和管理理念比较符合地方需求,从而推动其投资迅速向更  相似文献   

20.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提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水哲学:水具有清浊并吞、随方亦圆、上波下静、变化无穷、渗透扩散、久储必臭、急流澄清、生存至宝等的道理。纵观台商登陆20年的发展历程,始觉他们正是以水的哲学,冲破阻碍,在大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