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萌发、生成于马克思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所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澄清它的丰富意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本质理解的必然要求,又是在当代彰显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旨趣和价值诉求的现实要求。为实现这一理论目标,本文从实践、现实、批判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历史概念展开了详细地考察分析,旨在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中,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观点是需要批判的,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批判,从"剩余"概念出发,否认马克思剥削对象即"剩余劳动"的界定。吉登斯的"剩余"概念与马克思的"剩余劳动"概念界定是不一致的,也不能从"剩余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表现形式"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出发,否定马克思"剩余劳动"概念;更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对"剩余"的作用而抽象地谈论"剩余"。剥削正义与否,是与所属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紧密相关。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为界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从《雇佣劳动与资本》开始真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无缝对接。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既厘清了"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内在关系,也达到了对"资本"概念的科学把握,并提炼出"雇佣劳动"概念,最后考察了二者的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第一次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阐述,为深入批判资本做好了理论准备,它处于马克思资本批判思想变化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马克思自由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从卢卡奇、葛兰西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再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权理论,都蕴含着马克思自由理论的思想酵素。应该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从各个维度谈论自由,但忽视了物质基础以及物质解放对自由的重大影响。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仍然有其局限性,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也就是说,需要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存在三处交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深度解构;对历史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强调与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话语交集背后的深层逻辑却是异轨的,这从反面给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两点启示:一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辩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以及如何生产保持高度自省。  相似文献   

6.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马克思"社会"概念认识却存在诸多误解。我们主张,马克思"社会"概念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社会"概念内蕴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方式,彰显了其理想性、批判性和构成性的独特意蕴,显示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我们的一些理论文章中,常说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或说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也有的既说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又说这是他的两个伟大发现.谓余不信,请看1984年一刊物《对马克思使用的"异化"概念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文中的这段话:"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以后创立了剩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向度,纵观其一生的奋斗历程,无不饱含着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对人的尊严及其实现的执著追求。可以说,人的尊严及其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理性理想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再到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逻辑看,主要是从宗教批判、异化劳动以及人类解放等不同维度展开对人的尊严及其实现的探讨。研究马克思人的尊严理论,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在当下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11)
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的做法。海德格尔也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  相似文献   

12.
“现实”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是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给予批判时做出的一个根本性论定。但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忽略了理解马克思现实概念的一个根本性困难,即“现实”在理论上的不可界定性与可界定性所构成的自我指涉困境。理解马克思辨析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从“现实”概念探究的“前史”入手,在马克思这里,“现实”在理论上的自我指涉困境只是一种表象。我们虽无法以理论证明的方式去界定现实,但可依现实活动本身对其内涵给予解释和展示。“可感性”“实践性”“整体性”“特定性”是“现实”自我解释的四个方面,其环环相扣在人的现实理论活动与现实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共同宣示着现实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陈国富 《探索》2012,(2):164-167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人们习惯于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结果。对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思维批判方式的局限。马克思批判思想也要解决如何面对批判和实现自我批判,必须通过建设性的批判来实现马克思批判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迅速成长之时,马克思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思想家对它展开了反思和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国民经济学入手,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实质,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与制度的相关问题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影响、制约着思想家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在"自由-制度"悖论面前的束手无策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之谜"的困惑。究其根源,最为重要的便是传统西方哲学始终无法跃出主客分离的形而上学体系,从而一直使用认识论话语讨论着存在论的问题。直到马克思的出现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实现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不但消解了"自由-制度"悖论,也对人类历史做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自由与制度的悖论不但没有成为马克思理论建构的障碍,反而构成了其解释历史的二维向度,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秦俊 《唯实》2004,1(1):8-11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从评“科伦日报”的社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三个文本来看 ,国家概念的不断完善始终以市民社会研究的突破为理论前提。就国家来研究国家 ,只能得出唯心主义的理性国家观 ;只有以正确解构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为先决条件 ,才有可能科学地理解国家概念 ,这也正是马克思后来提出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自起源于汉语的"生产"被日本借用,赋予其经济含义,用来表示"财富的创造",以"生产"为第一词素的系列派生词逐步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经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马克思那里,成为一个表示经济基础的经济哲学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传入中国,经历了从非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译词形式上表现为由"生产力"和"生产诸力"同时对译英文productive forces,德文Produktivekraft,最后确定"生产力"为统一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生产诸力"等译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productive forces/Produktivekraft概念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马克思主要依赖于黑格尔哲学来理解法律,法律被视作人类自由精神的彰显.这一解释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解释原则的确立,马克思找到了澄明法律现实根基的哲学武器,法律不再是理性自由的体现,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莺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中有其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阐发了法律的历史生成规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是武断的,导致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否弃,对其回应应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混淆于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定向上倒退至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和新的乌托邦。它欲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应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充分考量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积极内涵,用怀特海去补充马克思,对目前的理论框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8)
"意识形态"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错综复杂的概念,容易滋生歧义,在马克思那里尤其如此。马克思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用实践批判原则替换了理论批判原则,这使得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备了实践取向,从这一取向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