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祺 《新民周刊》2017,(1):28-31
2016年的上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也因此有了更多引人驻足的魅力。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居住在上海的人还是未居住其间的人,都会对上海有更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救不完的是流浪动物,渡不了的是人。在上海奉贤青村镇,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名叫编报恩寺,有500年历史,即便是老上海人,可能也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3月初,疫情来临封控,寺庙静止,跟着静止的,还有庙里的住持和他救助的9000多只流浪动物。  相似文献   

4.
吴雪 《新民周刊》2022,(21):26-29
上海团长背后的团长,究竟是些什么人,身上又有哪些隐秘故事?疫情期间,团购成了保供时刻的最佳补位,小区团长也成为了上海市民备受尊敬的人。据ShanghaiWOW统计,目前在全市2600万人里,共有80万个团购团长,其中接近九成都是兼职型选手。但没有人知道,在80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团长背后还有一位神秘人物——大团长。他需要对接上下游、梳理团购流程、把关审核以及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5.
黄祺 《新民周刊》2012,(10):49-51
"问上海晴为何物,空调吹着棉毛裤。"——网友一句话概括了上海2月的天气。官方天气预报无法化解无边阴雨带来的绝望感,大多数人只能抱怨,有一些人却自己动手研究,寻找雨季的尽头。不是天气怪,是你记性坏三八妇女节下午,上海的商场里人头攒动,湿冷的寒风没能阻挡女人们逛街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顾文豪 《新民周刊》2012,(38):86-86
在异乡猛步,他与当时大多数南来客一样有说不出来的郁结,在他那些嘲弄戏谑上海人与香港土著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这种郁结与愤怒,同时也读到了萦绕其间的莫名乡愁和漂泊异乡的不安定感,更读到了上海人眼里的老香港的色彩、气味与声音。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上海与俄罗斯的故事,必然写出比前代美好的篇章。一部上海话对白的电影《爱情神话》,带火了"巨富长"地带。从2022年元旦到春节假期,来此打卡摄影、留影的人一直不断。"小红书"里随便翻翻,就能见到不少此地影像。所谓"巨富长",亦即上海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一带。附近襄阳南路、新乐路口的东正教堂建筑,以及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街心的普希金铜像,是不少上海人比较熟悉的俄罗斯元素。而仔细点数,就会发现,上海的俄罗斯元素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8.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19):52-53
上海本土人才将在跨国公司拥有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当做人生目标,而广州企业家、安徽企业家、温州企业家起来了,腰囊鼓鼓地走进上海。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2年上海财富白皮书》,据说上海目前千万富豪总数已经达到14万人,较去年增长6.1%,  相似文献   

9.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87-87
一度,上海男人是外地人群起而嘲笑的对象,像《渴望》之类的电视剧就不由分说地将窝窝囊囊的男角色派给上海人,央视春晚里偶尔出现的"上海元素",也是引观众开怀狂笑的上海小男人,形象委琐,斤斤计较,普通话口音很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外地美眉倒希望嫁给上海男人。理由很简单:上海男人怕老婆、疼老婆,当家理财一把好手,个别精品...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展览     
应琛 《新民周刊》2022,(5):16-17
作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地标,上海展览中心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同时,它也承办了许多重要的展览会,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上海日本商品展览会1956年12月1日,上海上海工业展览会横空出世,一百多位党和国家领导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人出席。展会深度反映我国建国十年来上海工业的开幕。四千中外来宾作为第一批发展成就。观众进入中苏友好大厦的各个展览馆参观。  相似文献   

11.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22,(32):72-73
太多的上海人不到六七十岁决不会想到那个“老”字,而一旦进入老境,却又无所适从——“我们该去哪里?哪个地方养老最好”?当人们潮水一样走向老龄,当每三个上海人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时,“养老”就突然地成为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12.
拿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正是2016年与2017年交接的时分。岁月更替,回望刚刚过去的365个日夜,上海,有哪些事情让人记忆深刻?讲一个大城市里的小细节。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在这一年里正式表明,将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全球卓越城市。8月22日,上海向社会公示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这份规划里,...  相似文献   

13.
提及和平饭店,一连串有历史感的关键词便涌上心头:1929年,沙逊,芝加哥学派歌德式,Art Deco风格,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大使,克林顿,辜汪会谈……它是上海现当代史的精妙注解和活扣,是上海客厅里的一幅油画,是游移在每个人梦中的美境。  相似文献   

14.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4):38-39
"毋庸置疑,保护母语和家乡话就像保护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是对曾经哺育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城市最好的回馈。"上海人唱上海话,天经地义。"汏脚水么烧",王厂长王昊一张口,上海人就hold不住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听惯了粤语京腔,突然听到上海人搞笑《圣斗士星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乃为之大快。上海人唱上海话,非自王厂长...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浓油赤酱,这是民间对上海本帮菜最根深蒂固的认识。传统有余创新不足,这是去年9月米其林错过许多上海老饭店的理由。说本帮道本帮,到底哪里才是本帮菜的源头?什么才是上海菜的真谛?本期《新民周刊》特别推出"舌尖上的上海"第二季,带你体验小到传统点心,大到创新融合上海菜、上海人的年货、年菜与口彩。  相似文献   

17.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8):24-27
上海人提起桑塔纳备感自豪,它就像上海的"外滩",在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正在展示一种自信与担当。而今的桑塔纳对于上海而言,已不是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融进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了现代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阿晖 《新民周刊》2023,(8):52-53
目前,上海全市每日上岗志愿者约12万人次,储备志愿者超过30万人。在上海,有这样一群志愿者,常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爱岗敬业、助人为乐,以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的力量,持续传递着“志愿服务在上海”的温度,同时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入了群众的视野,使其成为市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融得进的文明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9.
应琛 《新民周刊》2023,(42):22-27
<正>百威亚太“链”动本土产业,更以场景为突破口,从酿造“好啤酒”到创造“美好生活”,为消费者创造快乐,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要知道,上海人也是很爱喝生啤的。彼时每逢夏天,上海的街头总能看到一群抱着热水瓶、拎着铜吊或钢精锅子在排队等散装啤酒的人。在上海,是要讲“零拷”的,不讲买的。拷散装啤酒,也从来只定点不定时。散啤没有经过巴氏杀菌,所以它隔夜就坏,因此市面上卖的绝对都是当日的酒。因为时间不确定,所以排队的人里也有帮家里大人拷生啤的小孩。他们中不乏回家路上偷喝上一口的。很多上海人的喝酒历史就是从此开端。  相似文献   

20.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7,(11):18-23
因为开放,所以宽容,才会开明睿智。在一个文化比较多元的社会,人们更容易理解跟自己不同的其他文化,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海派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和京派文化、岭南文化有什么区别?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难以说得全面。上海自元代设县以来,曾是南北运输的重要中转港口,近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建国后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