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李明 《理论月刊》2020,(2):42-52
"中华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论述中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和总括性的动态概念,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从"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观点的外延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强调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与行为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实现三者在历史上逻辑上的统一。当前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本位主义等若干错误的文化立场,影响和误导着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提出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是标识中华文化身份的内核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落脚点在"坚守",尤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三对"关系"。要在文化自觉的思维下继续反思、审视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发力;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住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武尧 《创造》2013,(5):66-67
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指数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其所占面积却达到了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0%左右,其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这种地广人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文化特点,塑造了各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进步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问题,也是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景艳 《两岸关系》2012,(2):68-69
台湾是一个有着深深中国印记的地方,在不经意的细节中,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个梦想,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个人的出彩,家庭的和睦,单位、社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陈正良 《政策》2008,(9):60-60
陈正良在2008年第2期《浙江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一)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世界多元文化精华,凝结民族文化精神,建设生机勃发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邱曙东 《人民论坛》2023,(7):104-1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结而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书法文化传播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承载着文化、政治、宗教、传承、审美和教化等功能。中国书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推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需要积极推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重点克服一些行业不良现象,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9.
<正>自王林事件揭露以来,媒体上一度销声匿迹的气功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查百度,有的称其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的誉之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奇葩"。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以为"气功"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有些气功宣传还带有一定的迷信巫术性质,如把握不好,容易将人误导入歧途。我的依据是:三十多年前,"气功"的概念并不存在。我国权威的词典《辞海》及《新华词典》等辞书里都没有收入这个条目。我国的经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也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即便是解放前流行的《七侠五义》、《施公案》等等武侠小说也没有见过这个概念。只是在1990年出版  相似文献   

10.
谢乾丰 《前沿》2008,(9):187-19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冶金技术文化,它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并且是推动中华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文章从器物层、观念层和制度层分析冶金技术之所以为文化的原因;冶金技术开发智能文化、精神特质文化、制度规范文化以及外在形态文化是冶金技术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语言知识层面、文学层面以及哲学层面的冶金技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凸现。  相似文献   

11.
肖军 《台声》2009,(12):27-2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中华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核心与纽带作用的重要性早已众所周知。在10月28日、29日,台盟北京市委、台盟天津市委共同举办的“交流与共享——京津台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上,记者更是时时被这样的感觉包围着。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传承中华文明、共享文化成果”、“密切两岸政党交流,共创两岸和平发展”和“推动经济交流,携手应对挑战”等议题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  相似文献   

13.
尚道 《台声》2006,(10):41-44
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是与经济、环境、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丰厚资源,也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走向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共同拥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是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文化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愿望的良好载体。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有识人士的共同心愿。9月6日,“2006年京台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4.
谭舯 《黄埔》2013,(4):82-84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特点。台湾佛教和祖国大陆佛教渊源深厚,发掘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要求,是巩固我党执政党地位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金清 《政协天地》2012,(12):28-3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古有孔子,近古有朱熹,此二者,皆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发出万丈光芒,构筑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主流汉儒文化。在儒学史上,汉后有无数先儒、先贤,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的唯有朱熹。  相似文献   

18.
相声,作为传统文艺的一种形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近年来,不经意间在大江南北再次红火了起繇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在北京搞得如火如荼,上海的箭欢相声会馆也门庭若市、一票难求……他们因相声走红,相声能否因他们而复兴?传统文化能否在被流行充斥的今天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和的思想博大精深。和,的本意是指声音谐调一致,后来又引申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进而赋予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等哲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对和的思想作过深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中国论坛》2004,(6):44-46
中共中央制定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缓解直至基本消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等五大发展失衡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完成执政理念飞跃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