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在中东是一种平行关系,中国的基本态度是不配合、不支持、不对抗美国。近来中美在全球战略层面上对抗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中间层面,战略空间相对宽松、冲突性不大,在双边层面上结构性矛盾越发尖锐。上下两层的环境日趋恶化,中间内核受到挤压,平行关系的现状不可持续,中美在中东的相处模式必然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短期内,中美在中东的战略选择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印太”、欧洲地区已经卷入中美全球竞争,中东何去何从,或许对拉美、非洲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先支持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推动反美、反苏的不结盟运动。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趋增长,中国与中东各国展开全方位经济合作,同时坚持不干涉内政、不卷入地区冲突的原则。积极进取的经济政策和谨慎保守的政治安全政策构成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中东战略的主要特征,也让中国成为近年来没有在中东问题上犯大错的唯一大国。然而,近年来两股力量相向而行,把中国向中东政治的中心舞台推送。  相似文献   

3.
从宗派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当前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源。这场战争在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的同时,也解除了伊拉克对什叶派神权国家伊朗的遏制。此后,伊朗和沙特所代表的伊斯兰两大教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教派色彩的宗派地缘政治势力,并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民众反对专制政权的起义在宗派势力的利用下,日益成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工具,从而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变得更为复杂,并造成叙利亚等多国的国内冲突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4.
始于2011年初的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是一场阿拉伯群众反抗运动,个人、社会能量由此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因之而改变。中东政治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由僵化、停滞、稳定的时期进入充满活力、动荡、冲突的阶段。这既是一扇希望之窗,也是一条荆棘之路,可以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中国对中东政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建 《西亚非洲》2015,(2):35-57
在中东剧变大潮中,埃及政权两度更迭。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政坛的崛起使以色列对安全环境深感担忧,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缓解了以色列的安全之忧。哈马斯试图打破封锁的努力未能取得成功。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形成支持和打压哈马斯的两个对立阵营。巴以问题是中东政治动荡的突出表现,但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绝非仅仅是巴以问题。我们应更多地从中东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造成今日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不能一成不变地把中东政治动荡全部归咎于巴以问题。实现中东的稳定必须以实现3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一是中东国家间的和谐相处,二是伊斯兰教派间的和谐相处,三是不同文明间的和谐相处。否则,即便巴以双方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达成协议,中东地区也难以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16年是冷战结束25周年与"9·11事件"15周年,国际关系的持续调整并未使世界变得更加稳定有序。相反,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触发的国际秩序重塑日趋深化,各种乱象层出不穷。社会政治领域,美大选"特朗普现象"与英脱欧公投等深刻折射传统政治体制与精英的权威严重削弱。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领域,西方与新兴大国消长竞合,美俄、中美战略博弈尤为激烈,全球及地区安全风险明显上升。全球治理领域,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多边治理调整艰难推进,各方博弈日益触及核心问题,深化全球治理的紧迫性与难度同步增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日益开放的国际能源市场中,中国要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缓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确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合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与国际能源署(IEA)的互动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依然不是其正式成员。随着中国能源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与IEA有必要创造条件,突破现存障碍,积极探索进一步合作与协调的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过签订特别工作协定、形成"IEA+中国"模式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近5年来,伊朗政坛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温和派政治力量的崛起。温和派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主要缘于伊朗国内外形势,得益于温和派自身在选举中与改革派结盟、选民对温和主义政治理念的广泛接受。鲁哈尼总统作为温和派政治力量的领袖一直践行温和主义的内外政策,就是对内推进经济改革、对外同世界各国进行建设性交流,带有明显的务实主义特征。在温和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鲁哈尼第一任期内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取得了亮丽的成果。其第二任期仍在沿着理性、改革和温和之路前行,既努力发展经济又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互动,但面临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尤其是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天然一员,亚太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及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舞台。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之际,关注中国面临的亚太环境变化,妥善应对挑战和风险,有助于继续扩大中国影响力,维护亚太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体两面"之一,其推进与所成将注解一个已然壮大的中国的海缘经济战略方向,亦会溢出深远的政治与外交意义。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有其必然逻辑与考量,也需清晰明确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徐图渐进,以更好推进与有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东国家的政治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旧有的冲突仍在继续,而新的冲突又在多个层面浮现。本文将中东国家政治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归结为四点: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本文认为,中东国家未来不论如何转型,都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注意协调同一性与普适性、本土性与独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9·11"以来的10年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与国际格局、国际秩序,以及国际政治的观念层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虽然"9·11"后10年间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变化有其固有的内在逻辑,但"9·11事件"无疑深刻影响了其变化速度与方向。本文着重探讨"9·11事件"10年来国际政治的变化内容、特点及其根源,尤其着重分析这种变化与"9·11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认为"9·11事件"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冲击力要超过朝战、越战、海湾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堪与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等20世纪重大事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集中展现了当前民主、共和两党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在民意诉求焦点从"文化-族裔"转向"经济-阶层"的背景下,两党在政策理念、选民分布结构、组织梯队及动员模式上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调整与选择。正是由于两党的不同变化,特朗普的"本土主义"和"反建制派"倾向暂时为共和党赢回了蓝领中下层群体的支持。这就意味着,民主党需要寻找到夺回蓝领中下层的新理念,而共和党则需要努力维持"特朗普联盟"。共和党的内部调整决定了特朗普外交政策上的混合路径,即在接受共和党传统对外政策倾向的同时尽量为"让美国再强大"的"本土主义"倾向创造更多实现空间。  相似文献   

16.
鉴于美国是世界强国中唯一处于西半球的国家,且对大中东地区的能源依赖度逐年下降,所以美国理应减少对该地区的军事部署。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大中东不仅军事基地规模最大,而且驻军人数最多。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以大中东地区为例,从战略层面、军事层面、政治层面和利益层面四个维度出发,考察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动因。研究发现,将敌人遏制在战区范围内是美国海外军事部署的隐性逻辑。通过在盟国土地上部署军事基地,美国不仅可以对各区域分而治之,而且成为利益攸关方和议题设置者。美国在大中东地区部署军事基地,承载着谋求地区领导权、增强军事投射能力、巩固军事联盟体系和维护现实利益等多重功能。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大中东地区事务缺乏干预的热心,但是对于实力衰落的美国来说,海外军事基地的政治象征意义与军事作战意义同等重要,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将继续发挥传统军事功能和非传统政治与外交功能。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是特朗普施政开局之年,在目睹了2016年大选的“特朗普现象”后,美国和全世界都感受到了“特朗普冲击”。只有认清当今美国所处的历史经纬和特朗普施政大背景,才能把脉其内外政策特点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造成强烈冲击,催生了全球多领域、多层次新的重大变化。伊战刺激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美全球战略重心继续东移。中东将长期成为美对外政策重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酝酿重大变化。伊战还引发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大国关系变化,美、欧、俄、日、中之间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国际安全局势恶化,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9.
欧盟中东政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呈现以下鲜明特点:以“欧阿对话”机制确立欧盟与中东的整体关系;以“欧盟-地中海战略”和建立与海湾国家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欧盟中东政策的核心内容;以多种形式的多边合作促进欧盟中东关系的全方位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将欧盟中东政策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欧阿对话”为中心,“欧盟-地中海战略”和欧盟-海湾国家的战略合作是两大支撑。欧盟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同时,再辅佐“欧洲-中东多边合作机制”的战略,以全方位、多层面地建立与中东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宏图 《现代国际关系》2022,(2):29-37+64+63
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国际能源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世界传统能源消费渐入瓶颈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能源电气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增强。与此同时,低碳转型进程中部分减排措施出现激进化和政治化倾向,也加剧了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国际能源供需短期失衡,导致许多国家出现能源价格飙升和电力短缺。当前全球能源荒进一步凸显了国际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预示着低碳转型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新型能源安全问题。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也推动着世界能源政治内涵及格局的调整,能源安全理念、战略及国际能源安全框架加速演变。传统能源和新型能源地缘博弈相交织,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酝酿着诸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