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钢 《求索》2010,(12):131-133
"飞升成仙"是我国道教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在这个努力追求的过程中,道教创立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思想和理论。强调身、心、灵三者整体的健康和和谐,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核心。本文试从人的身、心、灵三个部分来简要地论述道教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非常重视养生。他顺应自然变化之道,身体力行,总结出"十字"养生法。养心。曾国藩力求心安定、气稳定、神安详、身安宁。他认为,修心养性能增强身体机能,而"惩忿窒欲"是养生之根本。"惩忿"意为遇事不烦恼和发怒,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窒欲"就是有效抑制不良嗜好和私欲,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聊的争斗,无尽的心机,表演一个并不是他自己的角色,为什么?说白了,就因为心理出了毛病。欲望这东西,固然能催人奋进,但一旦将欲望与贪婪、与虚荣、与报复,与不正常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便要生病了。心病,本是无药可治,很大程度还是得靠自己调理。却倒有一味不花钱的药,那就是“淡泊”二字。  相似文献   

5.
高校管理中充满着哲理,是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中国传统的与文化原理一致的管理法则是“治心”。西方管理的特点,着重点是“治身”。我们应努力实现“治心”与“治身”的互补整合,提高高校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宁静 《现代人事》2001,(7):30-30
苏东坡是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7.
荆世群  王文兵 《求索》2012,(8):218-219,171
养生是指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以便实现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尤以"生生之谓仁"为要。人的个体生命是由身、心、性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养生包括养身、养心与养性三个层面。养身是养生的基础内容和首要步骤,为养心、养性提供了基本条件,养心则是养生的核心,为养身、养性提供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养身、养性的方向,而养性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为养身、养心提供了伦理保障和人生意义。因此,养生是养身、养心、养性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此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伟 《今日海南》2011,(2):21-21
过年了,“养生”二字在中国大地上又火了一把,人们走亲访友送的是“养生”、团圆聚餐吃的是“养生”,无论何事何物粘上“养生”就备受欢迎、遇上“养生”就身价百倍。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责生”的传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甚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群众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养生的需求。加之现阶段看病难、看病责的问题仍然严峻,养生祛病、健体强身成为百姓典识。  相似文献   

9.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汉语思想:奠基于贵身论甲骨文中的“人”字标划的是人身体侧站的形状,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人”字原初意义乃是指“人的身体”。“人”由简单的字源意义向“汉语思想概念”转化的过程极其复杂。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始原期汉语思想家,他把“仁”赋予“人”为汉语思想关于“人”的原初立场奠基。“仁”从“心”、从“身”,其本义当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与从“心”从“人”表…  相似文献   

10.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11.
正道馆,天下之公器也2017年夏、由大德发心创立,明老师立心授课。以:弘扬武当太极功夫,传播道家养生文化。重启士子之教、重开道德宗风,道器不二、知行合一,以儒学修身,道学养生,文武双修,德才兼备。以武会友,互教互学,无远近之分,亦无贵贱之别。大凡君子,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求同存异,同道而谋之,非同道而习之,察纳雅言,咨诹善道。是故君子: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会馆以:武当成年太极养生班、青少年武当功夫班为主,以古琴、经学、易经、书法、五行、八字、等等国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有感而发     
我是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到达华盛顿。第一天出门,走在人行道上,立即便感觉到了美国人的细心:从人行道通过马路的所有道口,全都修成斜坡,以方便摇轮椅的残疾人顺利通过。而不似通常我们在国内见的那样:所有的人行道同马路连接处都只是一个陡坎。当时我便感到一种惊讶。问随行的翻译,是不是仅仅只有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才会如此这般,翻译用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说:“不,在全美国都这样。”如果是这样,仅仅用“细心”二字也就显得不准确了,因为这种“细心”体现着一种人道精神。 对于残疾人,我们见得最多的东西是,要求他们自强不息,身残心不残,而总是忽略了他们毕竟身有残疾这个事实。正因为此,他们与健全的人总归有所不同。他们的自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客观条件辅助,就比方过马路,如果一个残疾人的轮椅行驶在人行道上,他要过马路,而人行道与马路相连处只是一道陡坎,那他又该如  相似文献   

13.
何芳 《今日上海》2013,(10):40-45
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古今皆如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言:医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能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  相似文献   

14.
纵观雍正执掌朝政的13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刚一继位,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的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正>祖国医学认为,医事活动有三个阶段:一为病前防病,所谓"治未病",未病先防;二为病中治疗,体现已病防变;三为病后康复,改善病者疾病状态,最大限度使其恢复健康阶段。古代医家认为,养生活动要顺其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另外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还要注意不拘一法一式,  相似文献   

16.
他身有残疾,但他的心却是健康火热的。在与病魔艰难搏斗的20余年间,他将一腔心血献给了乡村“留守孩子”。在电话没有普及之前,他每年都要为乡邻们写下近百封家书。身残的他至今孑然一身。却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几位村邻促成了美满婚姻;他帮助别人写过上百次困难申请补助。自己却从未向当地有关部门伸过求援之手。他在充实了自我之时也感动了万千父老。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9,(2)
<正>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相似文献   

18.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之一是“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古人就曾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治未病”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甚至贯穿于《黄帝内经》始终。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4,(11):71-71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清廉是政治之本,腐败是亡国蠹虫。已为而悔,莫若早戒;患至而忧,不如预谋。治天下国家,心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劝君为官一身清,留得身后政声明。  相似文献   

20.
张城 《新东方》2015,(3):32-35
中国共产党经革命建国后,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展开,社会主义道路已然步入正轨。这使梁漱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工业如此落后,无产阶级力量如此薄弱的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建立起统一稳定的政权。在他看来,中共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大量的非无产阶级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改造得相当无产阶级化。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身从心",而中国文化亦是一种"心为身主"的文化,遂把无产阶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仁义理念进行了结合,由此认为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一脉相通,中华文化可因社会主义发展而复兴。这条新道路,既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这即是中共所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