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常常被称之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明天”。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犯罪也就更为引人关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国抓获的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2002年已由1991年的近64%下降为40%。  相似文献   

2.
《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11月7日商务部第5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分析1953年~ 2020年中国家庭规模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家庭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以及家庭规模变动的社会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规模持续减小,2020年的下降速度更快,进入平均户规模低于3.0的新阶段,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态势加快;在20世纪90年代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后,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规模缩减的影响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混合作用;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功能和代际支持能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空巢家庭面临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4年5月15日,是第20个“国际家庭日”。家庭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在世界各国社会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我国,由于工作与家庭压力导致的生育与养育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流动人口带来的外来家庭发展问题,也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了10%与7%。据预测,到200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目前的1.3亿增加到3.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0.42%;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4.68亿,  相似文献   

6.
孟宪范 《小康》2013,(10):45-47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家庭经受了三次冲击:20世纪初指向家庭制度的批判,1949—1976年间指向家庭情感的政治运动,30年来从结构、制度、价值观指向家庭的全面侵蚀。在三次冲击和经济社会剧变的背景下,家庭问题需要进入国家的视野,需要建立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家庭是传统和现代性之间斗争的场所。"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我们在中国就看到了这一斗争的丰富场景。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  相似文献   

7.
郑莎 《中国保安》2017,(1):107-108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愉悦的源泉。卢方生和妻子李秀琴相识于1995年,1998年结婚后,育有一女,如今女儿已经被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工作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8.
庄田将军     
《新东方》2013,(2):I0003-I0003
<正>庄田(1906-1992),原名庄振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06年11月1913出生于海南万宁龙滚文渊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4年,庄田飘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庄田被中共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04,(3):28-30
2003年12月29日,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第八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同志主持会议。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洪天慧同志做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中宣部、司法部、民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卫生部、中直机关工委、国家机关工委等19个成员单位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副组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洪天慧同志做的关于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2003年工作情况及2004年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指出,20…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从以工业化生产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作为人类基本整合形式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末美国现代核心家庭模式在人口统计上已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家庭的变迁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女性主义批判了功能主义建构的现代家庭刻板模式,推崇后现代家庭模式,并在家庭多样性的研究中积极建构多元化的后现代家庭形象。后现代情境中家庭模式的深刻变化也吸引了主流社会理论家的关注。贝克提出"协商家庭"模式,吉登斯构想亲密关系转型、情感民主化,从反思现代性视角探讨社会从制度上超越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模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 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各地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目前居家养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可以预见,这种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成为今后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主要、最基础的城市老人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2.
缺损与补偿:妻子留守型农村家庭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妻子留守型农村家庭的大量出现。在这类家庭中,核心角色的空缺严重破坏了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致使家庭系统的生产、抚育、赡养、情感满足和保护等社会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系统生态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留守家庭的生存系统划分为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可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如何补偿缺损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5月21-23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京联合举办2014年年会暨"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研讨会。会议旨在以学术研讨形式纪念国际家庭年20周年,推动我国新形势下有关家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营造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名誉会长彭珮云出席会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陈至立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宋秀岩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14.
解读农村家庭变迁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运行的基础———家庭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受工业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实施诸因素的作用,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伦理观发生了一系列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琼 《人民公安》2014,(4):40-43
<正>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从此,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成为中国各级城市家庭的常态,"独生一代",仿佛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代人的简称。这是很特别的一代人。亲情之变今年春节,头一次抱着孩子回老家的小姚对着一大屋子亲戚犯了愁。亲戚们都是来看孩子的,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及其功能都发生了变迁,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观念多元化,婚姻家庭问题呈上升之势,对家庭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以往在家庭内可以得到满足的功能现在已经向社会转移,家庭的这些功能转移因而需要社会发展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来满足家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赵州芝,是来自深圳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代表。我有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先生陈耀文在银行工作,我自主创业,儿子读高中。我们家的幸福感悟是:家无大事,但家事无小事,点滴细节蕴含着生活真谛。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故事。1990年,我身揣不到400块钱,从老家来到深圳,踏上寻梦之旅。打拼创业虽然艰辛,但我拥有精神生活的坐标:就是做一名义工,服务他人和社会。1992年早春的一天,因为  相似文献   

18.
孙迎春 《传承》2009,(6):118-119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探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等城市家庭关系所表现的一般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婚姻自由充分实现,家庭关系趋向与平等,家庭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代际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19.
杨洁  战冬梅 《前沿》2012,(10):11-13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工作环境和家庭结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和新趋势,这使得工作家庭相互增益的积极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已有的工作家庭积极关系的理论体系及其发生机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基于此,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探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等城市家庭关系所表现的一般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婚姻自由充分实现,家庭关系趋向与平等,家庭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代际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