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保护名录,并指出"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传统村落,这个急剧消失的文化遗产再次进入公众视线。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传统村落约有363万个,到2010年减少到271万个。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正在被快速淘汰,与此同时,传统村落因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或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2.
徐飞 《北京观察》2015,(4):22-25
<正>"我们保护的绝不是那建筑物的空壳,不是‘文化空巢’,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传承。没有了血肉和灵魂,传统村落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一个生命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诗意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然而,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面貌急剧变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维系和传承民族根性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在北京,散落着一个个极具古代  相似文献   

3.
蒲月英 《乡音》2015,(3):18+2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截至目前,共有8个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井陉县7个、石家庄市鹿泉区1个。由于认识不足、措施单一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  相似文献   

4.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5.
正"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乡愁情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永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发展目前面临着空心化、文化流失等问题。贵州榕江县栽麻乡及该乡大利侗寨、宰荡侗寨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本文以这两个村寨为调研对象,探究传统村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保护传统村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睿 《创造》2015,(7):60-61
<正>有了人的传统村落才有韵味,才能有记得住的乡愁。干百年来,生活在云南大地的人们,秉持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在仰望中寻找生命与心灵的家园。在这里生活的26个民族,携手相依相伴,在不同的山系、不同海拔、不同的大河边居住着,他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自然相谐的生活方式,共存共融,绵延不绝。当中国许多"发达"地区正以损毁传统根基的巨大代价,建造了成批干篇一律的建筑时,云南依然保留了大量风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回访考察发现,调研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有迫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有源自思想认识方面的,有政策法律方面缺位的,有政绩思维、经济利益驱动的。这使得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村落,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我们应秉持敬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之心,冷静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它的优劣,以探索更好的保护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村落文化承裁着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新文明、新文化生成的双重重任.对于打工潮背景下出现的"民工村",农民工是村落与现代性接触的一座桥梁,是影响和改变村落文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所带来的现代性与农村传统村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催生出新的村落文化,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农民工,面对现代性的同时更摆脱不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他们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同时扮演着文化寻根者和文化担当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1.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培林 《思想战线》2004,30(1):21-2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12.
村落资源是村落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体系."为我所用"的民族村落资源体系正在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遭遇.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巴结布依族村落的消失就是民族村落资源丧失的一个代表.民族村落资源如何走向共同繁荣,是民族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顽强地保留着,在数百年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变异,在困境中艰难传承。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村落的解体,农村人口的流出,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等原因,不断造成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意识的解体。但是,村民间互动模式的改变,以及村落传统规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认同感和新的村落文化,从而使村庄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社区形态。而女性村民在塑造村落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黔府发[2015]1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多彩贵州的名片。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实施了一批保护项目。目前,全省共有426个村落列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6.7%,数量居全国第二。但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诸  相似文献   

16.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双乳村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二批传统村落。2016年,双乳村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留了较丰富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之一。双乳村是怎样的一个古村落,让我们一起走进双乳村,一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村落文化是以民间村寨经济为基础的,民是村落文化得以形成、繁衍、发展而保留下来的接受者和传承者,可以说是其神经枢。一旦神经枢发生变动,村落文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或扩大或缩小或消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遏止传统村落频遭破坏现象的蔓延,制止对传统村落无度无序开发,防止和避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不仅包括建筑保护、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还包括村落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16,(2):47-48
2008年,海盐县按照9+54+307的村庄布点规划(9个新市镇社区,54个集聚点,307个自然村落),启动以农村征地拆迁、搬迁为基础的"两新"工程建设。由此,传统的自然村落逐渐减少,"农村新社区"应运而生。此类社区是"城"和"村"的交集,具有主体多元化、类型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矛盾多元化的特点。到2015年底,全县已建成9+45个新农村集聚点,集聚农户2万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