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翔 《法制与经济》2008,(10):68-69,71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构成了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基调。一般地讲,司法监督和制约的领域越广泛,就表明行政法制化的程度越高。但若过分地扩大司法监督的范围反而拔苗助长。而在法律实践运作中,正因行政权与司法权间的界限不明确。导致了两权间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如何确定行政权与司法权间的界限,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则试图从司法权介入行政领域的依据入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来探讨“界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构成了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基调。一般地讲,司法监督和制约的领域越广泛,就表明行政法制化的程度越高。但若过分地扩大司法监督的范围反而拔苗助长。而在法律实践运作中,正因行政权与司法权间的界限不明确,导致了两权间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如何确定行政权与司法权间的界限,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则试图从司法权介入行政领域的依据入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来探讨"界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论司法权的能动性──金融危机中的司法权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能动主义"是一个不合中国司法语境的、含义混乱的标签,不足以正确反映我国司法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应当用"司法权的能动性"来替代相关的论述.当下中国司法权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应对诉讼量激增的客观形势、充分利用司法资源、完善司法程序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司法权也必须在宪政框架内恪守其本分,遵循应有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行政法的基础研究是失衡的。关于价值判断和制度选择的规范法学一直在大踏步地前进,而注重描述、解释和预测行政法现象的实证法学却举步维艰。虽然学者曾就此进行过许多经验调查,也做出了一些出色的推理,但是,这些研究至今却未能在行政法领域发展出一种具有科学特质的实证理论。究其原因,除了主流学界一直持有"法学是一门规范科学"的成见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学者忽视了或者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在数学上表达为一个建立在所有个人的偏好上的社会福利函数,该函数的性质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规范,社会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各个价值规范之间是否是逻辑上协调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选择领域笼罩在两个不可能性定理的巨大阴影之下,即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和森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本文力图对这两个悖论及如何走出悖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M·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探讨了政治领域中经济人对公共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提出了“政府失灵理论”以及克服政府失灵的对策.当前我国正面临政府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如何遏制腐败,克服资源配置中的浪费,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并且也发挥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解决政府失灵现象的途径和对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我国政府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就传统行政法理论框架下的行政裁量而言,规范主义控权模式可能已经不再是绝对有效的裁量治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法律原则为取向的功能主义建构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公私合作的大背景下,现行法规范的滞后性已无法满足私法行政形式多样化之需求,凸显这种超越僵硬规范主义的裁量治理模式尤为必要。在这一裁量治理模式的建构下,需要设定几个界限,贯彻法价值理念和行政法基本原则,从而实现法治框架内的行政行为形式选择裁量。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俊玉 《行政与法》2007,(12):55-57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种政治的经济学,其独特的内容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都是"经济人,"其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政府在干预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现象,政府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利益集团寻租的影响,而一些官员为了自利也会创租和抽租。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探析行政腐败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行政腐败的现状,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探求原因及对策,试图通过此研究为政府抑制腐败问题提供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运用整体主义的方法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指出为了公共利益,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的国家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公共选择理论使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利用经济人假设,政治是交易过程,政府也是经济人,它不会从抽象的公共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经济人假设和交易的政治观,动摇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正当性,对经济法构成了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12.
公诉权和司法权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权力,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国家权力在刑事诉讼中的变体。但同时二者又具有异质性,二者不能简单在国家的名义下而结合,这是与制度设计者或立法者的原意不相符合的。因此,必须理性地对二者的角色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定位。因为这决定着刑事诉讼的良性运作乃至法治国的形成。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冲突——衡平的方法论对我国公诉权与司法权关系进行透视和分析,以异域的法制为借鉴,或许可以找到一条现实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the ability to defend the night of privacy. The discourse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has shifted historically, engendering arbitrary and changing legal and cultural definitions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istoric specifications of this boundary have become untenable as increasing numbers of women entered the paid labor force. Recent formulations define the boundary of privacy as an area within each individual's life. However, greater social power increases the ability to protect personal privacy because it offers the ability to define and protect the "private" from scrutiny.
After outl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shifting public/private boundary, this argument is applied to sexual harassment. Explicitly sexual types of harassment are related to the public/private boundary in two ways. First, they challenge the boundary itself, repres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private" conduct in the "public" sphere of work and education. Second, sexual harassment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ower in defining and defending one's privacy. Sexual harassment represents the extreme on a continuum of communication patterns between status unequals, and an invasion of the sexual privacy of the target.  相似文献   

14.
德国行政诉讼中法院的受案范围几乎不受限制。行政法院对行政案件有完全的管辖权,可以主动、全面、深入地审查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一般无须尊重行政机关在事实判断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不过,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行政判断余地等理论的发展,行政法院对行政主体进行强势监督与制约的格局有所松动。另外,行政法院在判决与执行中恪守权力分立原则。德国行政诉讼中这一权力边界格局的形成,是与其宪政体制、法院分工、法定法官原则、二战后对公民权利的重视以及发达的公法理论等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赵亚杰 《行政与法》2006,(10):91-94
新闻舆论权作为一种社会权利与作为国家权力的司法权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内因,两者在运行过程中更是体现出无可避免的冲突性;围绕其冲突的内因与冲突的解决方案,本文作出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财产罪保护法益究竟采取所有权说还是占有说,在德日刑法以及我国刑法理论之中均存在较大争议。就一般情形而言,无论采取所有权说或者占有说,对案件的定性并不存在分歧,但是在特定案件中对定罪量刑具有实质性影响。立足于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立场,对盗窃罪保护法益应当提倡新修正的所有权说。对于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所有权人擅自处置被公权力机关依法扣押、查封的财物,擅自取回处于他人合法占有之下的财物以及以非法手段侵害他人占有的违禁品、赃物的案件,在新修正的所有权说指导下均能得出妥当且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高欧  郭松 《华中电力》2022,(1):126-143
合理构建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关系,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欲使这三种权力形成合理关系,需要根据审判权运行存在的问题,在客观评价法院科层化组织结构与法院内部复合化权力构造以及院、庭长职权配置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严格区分法院组织的行政逻辑与司法逻辑,进一步明确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的权限定位,完善其职权范围与行权程序,并构建审判权反向制约审判管理权与审判监督权的相关机制。唯有如此,才可能构建出合理的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改革战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司法权是法治社会里最重要的权力,它是法律的生命之所系,是权力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也是权利的最后屏障。长期以来,我们对司法权的“刀把子”定位是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产物。在法治社会,司法权是宪法性的权力,是中立的权力,是社会的权力。我们应当在这一社会主义的司法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司法改革,以建立符合法治的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18,(6):5-14
我国当代司法改革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改革路径徘徊在司法权理论与国情考量之间变动不居。近代司法改革以西化司法权理论强势植入所造成的破产结果从反面证明,协调处理好二者关系是解决当下司法改革困境的关键一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前提是明确司法权理论、司法规律与国情的科学定位;关键是加强国情研究的实践性思路,避免对本国国情因素和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想当然的判定;核心是以司法规律为本,正视司法权理论的首要地位,尊重我国国情对司法权理论的合理性限制,从而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司法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