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通常这样表述法的概念: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一定义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第一,法这种社会现象是否仅仅是“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第二,法与上层建筑中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这涉及法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问题,有加以研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格权概念的质疑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学界存有的对人格权概念可能性、必要性、不确定性质疑而为反思立论。文章经论说认为,人格权作为权利构建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其于实证法上确立是合理且必要的,至于人格权概念的不确定性,不能否认也不应不适当放大,而应尽力通过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去减少其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亚刚 《现代法学》2001,23(6):138-142
本文认为我国理论上对于暴力犯罪的界定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对暴力犯罪的界定 ,重要的并不在于刑法分则条文本身是否明文规定以暴力为犯罪构成要件 ,而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所采取的是否为暴力行为。并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暴力犯罪”的范围以及“暴力”的内涵予以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几种法律明文规定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4.
曾治海 《法制与经济》2010,(12):86-87,89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与理论界对于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从商业秘密概念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秘密在内涵上需要具备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保密性四个构成要件,在外延上应包括一切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商业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  相似文献   

5.
法律技术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产生是为了达到人类通过规则而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的目的,但是,在法律产生之前,人类并非不能作为一个群体生活,宗教和道德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上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在古代社会,宗教、道德和法律同时作为社会的控制手段;到了近代,法律则成为了主要的控制手段;而在当代,通过法律的规制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通过引入具有可操作性和专业性的法律技术,法律完全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的地位,而几乎成为社会控制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6.
法律技术问题在我国法学研究中一直属于较少被涉及的领域。本文首先通过对科学与技术区别对比,对法律的科学属性进行阐释。然后在时间维度上研究了法律技术的概念与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拯 《法制与经济》2008,(22):73-74
法律技术问题在我国法学研究中一直属于较少被涉及的领域。本文首先通过对科学与技术区别对比,对法律的科学属性进行阐释。然后在时间维度上研究了法律技术的概念与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身份权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身份和身份权的历史沿革,分析并界定了身份权的含义,内涵和外延以期可以为实践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际刑法渊源是国际刑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常常是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刑法的切入点之一。国际刑法的正式渊源主要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规则,非正式渊源主要包括国际司法裁判、国际组织决议及国际强行法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舶来品的行政主体,在我国的行政法制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本文从内涵与外延角度分析了行政主体这一概念及其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矛盾,并对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根本制度的内涵;国体、政体、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概念的区别;以及关于民意机关,工作机关的提法问题;和“政府”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人大制度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过错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杰 《中外法学》2009,(5):737-751
  相似文献   

14.
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我们着手修订现有的知识产权法时,再度认清有关知识产权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知识产权的定义 迄今为止,多数国家的法理专著、法律,乃至国际条约,都是从划定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或给知识产权下定义的。我国经常有人打算跳出这个圈子,另辟“新”路去下定义,结果是最终又回到这个圈子里,改变方式重复了前人所划的范围,只是生造了个别不为人们所接受的“新概念”,实际上并未辟出任何“新”路。所以,本文中我们仍从知识产权的范围开始了解这一概念而不去求“新”。  相似文献   

15.
16.
“诉讼”与“时效”搭配成一个词组违反逻辑规则要求。“诉讼时效”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立法者的意图。如果在中国民法中建立统一的时效制度,称其为“消灭时效”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公民”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公民”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上的必然表现和反映。凡涉及到有关“公民”的问题,如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公民行为、公民结构,乃至于公民与国家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等等,无一不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公民”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重大,有必要首先对“公民”这一概念予以探讨。目前,国内各种辞书、教科书对“公民”概念的解释,值得商榷。《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称:“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学词典(增订本)》称:“公民,通常指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宪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张玉敏 《现代法学》2001,23(5):103-110
我国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 ,而且人云亦云 ,以讹传讹。这种状况不利于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研究。作者通过对目前流行的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批判 ,提出了自己对知识产权的定义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支配其智力成果、商业标志和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是 ,1.保护对象是非物质性的信息 ;2 .是对世权、支配权 ;3.可分地域取得和行使 ;4、具有可分授性。同时 ,对专有性、地域性、法定时间性、国家授予性等所谓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否定。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91,(6)
犯罪概念,是刑法和刑法学的核心,近代刑法逐渐重视对犯罪概念的制订和研究。但是从发展中国家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概括看,其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在刑法条文中明确规定犯罪概念的都比较少,尤其是受英国法影响的国家更为突出;二是在刑法条文上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对犯罪概念作出某种规定的,主要采用形式犯罪概念。这成为发展中国家制订和修改刑法的共同趋势。这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