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权及其宪法保障--由宪法修正案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人权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认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世纪中国宪政向更加科学、理性、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穆之 《人权》2005,(2):2-2
“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是当前人权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宪法和人权法制保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应该是人权研究工作者着重研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宪法,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的人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更鲜明地表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实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遵守执行。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人权。特别是尊重和保障工农…  相似文献   

3.
李志明  胡蓉 《理论月刊》2005,(11):104-106
宪法的内在精神是保障人权。中国宪法2004年修正案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然而,冷静地思考发现,宪法2004年修正案在许多相关制度的配套方面仍有缺失。  相似文献   

4.
董云虎 《人权》2004,(2):31-35
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 对人权概念政治法律地位的确认,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讳言人权到党和  相似文献   

5.
董云虎 《政策》2004,(5):50-52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人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人权》2005,(1):4-6
2004年3月,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这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就司法领域如何落实宪法的人权原则向本利记者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7.
刘杰 《人权》2012,(6):29-33
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与之相适应,中国的人权建设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启蒙和初步发展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自2004年中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宪法以来,中国的人权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话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转型与人权发展在时间节点上的重合内在蕴涵着深刻的互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的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款项 ,这是中国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 2 0多年的重大成就。但是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前我国人权入宪的政治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为缩短人权入宪与人权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 ,我们必须围绕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并以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爽 《人权》2009,(6):37-40
毫无疑问,人权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语言。中国在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改过程中,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宪法,由此开启了一个宪政建设与人权事业的新时期。人权“这一伟大的名词”,④不仅包含了各项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权利,更是一种载负着尊严、平等、自由等诸多价值的观念体系和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就我国宪法文本而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种规范性表述,而非描述性表述,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表明"以人为本"已经以实证法形式上升为国家理念,为我国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政和人权理论与制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我国宪法中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其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从比较法来看,如果说西方实证宪法和宪政理论肯定"人的尊严"构成了人权的核心,那么在我国,"以人为本"则构成了人权体系的宪政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觉 《人权》2005,(2):8-11
一、贯彻宪法人权原则的重大意义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主张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确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这对于加强人权法制保障,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党在执政理念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  相似文献   

13.
黎尔平 《人权》2007,(1):46-47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政府对人权高度重视相一致,人权教育是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在人权教育方面已走在大学的前面,如湖南、广东等地对与人权密切相关的公安、司法和新闻等部门开展了人权知识教育活动。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和传承者,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权知识对整个国民人权意识的提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标志着人权保障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人权入宪实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法律诉求的转换以及执政理念在宪法学意义上的根本性保障。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5.
陈志尚 《人权》2006,(4):34-37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人权入宪”的建议(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这两件事是互相关联的,前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权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后者则以宪法  相似文献   

16.
熊万鹏 《人权》2012,(6):19-2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对人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人权建设的成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中国人权发展的未来有了更迫切的期盼。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作出圆满的回答。比如,如何总结提炼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构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形成人权自觉与人权自信,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超越西方人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 “人权”曾经是一个禁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反映了国家力图通过立法进一步发展人权保障事业的坚定决心。在“人权入宪”的情况下,《人大研究》2004年第9期发表了张大群先生的《应尽快制定“人权保护法”》一文,对此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在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基础上,不揣冒昧地提出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命题,并借此就宪法人权立法完善的路径提出设想。一、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考察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大…  相似文献   

19.
贾清 《前沿》2004,(12):8-10
人权是当今世界政治法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吸收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合理成份 ,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为中国的人权实践指明了方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 ,将人权原则写入宪法 ,是对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 ,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人权》2005,(4):60-60
5月25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杨正泉会见了来华进行中瑞第三次人权对话的瑞士人权代表团一行8人,双方就死刑、酷刑、中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人权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杨正泉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权研究会的性质、宗旨及从事的主要人权工作。瑞方代表团团长、瑞士外交部政治事务司司长托马斯·格雷明戈(ThomasGreminger)感谢中国人权研究会专家学者与其探讨人权问题。他问道,从专家角度看中国目前人权面临哪些最主要的挑战?人权入宪后中国面临的主要人权挑战是什么?中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又面临着哪些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