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晓莉 《人民论坛》2013,(11):234-235
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发达国家主动进行产业转移,其结果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更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河南省应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全面部署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强物流产业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谢军 《求索》2008,(2):43-44
本文通过对产业转移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结出了产业区域转移的一般规律;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电机产业的产销格局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中国具有发展为国际电机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综合信息     
《政策》2011,(12):72-74
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新趋势作为国际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产业分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国际技术双向转移更明显;2、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更多;3、国际产业转移的层级更高;4、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更大;5、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更短;6、国际产业转移的目标更加满足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7、国际产业  相似文献   

4.
产业区域转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难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综观产业区域转移的四次全球性浪潮,对国内外产业区域转移研究的源起、发展与趋势进行回顾、梳理,可以说,从产业集聚、跨国公司、梯度理论及价值链等四个视角来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研究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这些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不同侧面,也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然而,产业集聚视角、跨国公司视角、梯度理论视角等更主要的是从产业转移的方式、载体、模式等方面来进行的一种事实描述性研究,没有深入探求其内部的机制和根源。而价值链的视角从历史上讲,是产业转移研究传统的延续,但是随着价值链理论从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区域价值链、到产业间边际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价值链的不断深入,到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市场主导下的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论文运用蛙跳理论和技术梯度理论分析了不同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及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产业耦合度及由此构建的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根据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区域资本和产业转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以期对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产业对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产物,产业转移方可借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际经营战略目标;产业承接方可借此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对接有利于合作各方发挥比较优势,促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背景和促成因素。文章在分析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外资促进型形成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方青 《当代广西》2007,(21):62-62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西的发展十分重视,近期相继提出了“广西沿海发展应该形成新的一极”、“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等要求,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召开的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对推进产业转移作出了重大部署,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吸引力,为全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国启动了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再次加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热潮。由于西部产业环境尚不完善,政府的议价能力偏弱,很容易做出过度承诺,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安全。本文从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设计了评价政府职能让渡的指标体系,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存在过度让渡职能的问题并探讨了原因,对我国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合理让渡政府职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理论及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尊文  赵霞 《政策》2008,(11):59-6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解释力下降,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解释应运而生。同时,国内外产业转移实践更加丰富多彩。了解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