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人的需要是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因,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已一路凯歌的行进了二十个年头。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凿的事实使人更加坚信,只有改革,中国才有希望,中国才能展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谓改革,我们一般指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但是,面对当前改革攻坚中所涌现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是: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还是动力之一?按照事物“自我矛盾”、“自我运动”的辩证法则,是否应从生产力内在结构的矛盾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发展西部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其各个要素所构成的动力机制。本文认为其内在动力是西部人民求富思变的生存发展需求 ,直接动力是广大群众勤勉务实的创业投资实践 ,外部动力是中央的有力支持和西部的体制创新 ,这三大动力既有其独特的运转过程 ,又有机的统一于大开发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人存有异议了。问题是如果把它当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就颇为值得斟酌了。 实际上,发展生产力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手段和条件。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才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据,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  相似文献   

6.
<正> 在讨论生产动力问题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曰,生产动力是人和工具的矛盾;一曰,生产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我以为,论争的根本原因是二者没有统一的前提。前者谈的是生产力动力,后者谈的是生产动力。因此,弄清是生产力动力还是生产动力就成了讨论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生产力动力这个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撇开生产关系来谈生产力,而所谓生产力内部动力论的认识论根源正在于此。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生产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7.
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明确了影响动力的各个因素和动力发展的过程,对于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提高领导艺术和方法都有很大的作用。分析人的行为可以看到,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的活动。引起达到预期结果的内部原因我们称它为内在动力,引起达到预期结果的外部原因我们称它为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来源于个人的需要,外在动力是客观环境对个人的要求。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形成一种合力,决定着人们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生产力是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这一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生产力毕竟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领域,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动力是一切运动系统的核心,揭示系统运动变化的动力,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因此,深刻认识社会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动力,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只有生产关系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 《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是史学理论家蒋大椿在历史新时期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结晶。本书在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作者认为,历史理论是指对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考察。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书中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实践动力说。作者指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高标准。因此,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阶级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反动力;凡是直接地或归根结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阶级的)实践活动,便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具体说来,历史前进动力的内容有:生产活动,自然科学实践,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活动,革命的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中的进步集团为建立适应新生产力水平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方向改革调整原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活动,推动各个意识领域向着更加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向着更加接近人民的方向并通过政治、经济等中介归根到底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科学的文艺的实践活动等。至于到底哪一种能成为历史过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我们屡犯错误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或无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颠倒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 )在理论上没有真正认识到生产力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 ;(3)没有认识到人是生产力系统的中心 ;(4)没有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必须自觉遵循生产力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冯溪屏 《思想战线》2007,33(5):80-84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原因,并非如以往所解释的那样──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受外在自然的制约,而主要在于生产关系是受内在自然(人的自然)所决定的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形式。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不再被物欲所束缚,摆脱内在自然的支配而获得自由。这样,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就超越了自然历史过程,迈进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3.
论公安高等教育人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公安高等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警务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培养受教育者健全完整的人格放到重要地位,强调人文教育,造就“有教养的人”,这不仅着眼于警务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公安高等教育只有具备人文关怀的基本前提,才能满足执法与服务社会的需要。一、培养“有教养的人”需要公安高等教育人文化“有教养的人”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简单说法和笼统概括,其含义实际上相当丰富,有教养的人的特性是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从而使人和人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为基石,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考察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趋势。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国际经济关系塑造的内在驱动力;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地位将历史性地改变,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  相似文献   

15.
敬业精神: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萃萍 《桂海论丛》2002,18(4):83-85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 ,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 ,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尤其需要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反映时代特征、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敬业精神。因此 ,从国家成败、民族兴衰的大局出发来认识敬业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加强敬业精神问题的研究 ,这对于我们赢得下个世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所滋生孕育,符合生产力绿色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力,需要绿色生产方式的拉动力、绿色生活方式的牵动力、绿色治理的推动力,三者同向发力,集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绿色动力。  相似文献   

17.
孙锐 《人民论坛》2024,(6):26-30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生产力。环顾世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不抓紧,就将落后于时代。人才助推发展的“马太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先发国家“越跑越快”提供了动力。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培育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急缺的战略人才力量,深化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并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从而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8.
张福春 《人民论坛》2010,(5):134-135
劳动者的物质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物质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生产力标准,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开放的胸怀融入世界。面对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竞争,我国企业的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生产力。深刻理解企业“精神生产力”的内涵,把握其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新世纪企业精神生产力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杨相琴 《前沿》2010,(8):10-12
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决定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关于物质、经济基础的先进生产力理论,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的具体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使这一理论真正发展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