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更加全面、系统、明确,有许多突破性的认识,主要是:从"治国方略"到"政治文明";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从"执政能力"到"社会治理";"从保障人民权利"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从"法制建设"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戚学祥  钟红 《探索》2014,(2):66-69
社会治理研究议题的提出是对社会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主动回应社会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归纳社会管理研究"管理"、"政策"、"权利"和"法治"四种分析视角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今后社会治理研究议题的深化。因此,今后社会治理研究可以沿着政府-市场-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以权力分享、权利重置为基本着力点,以法治作为思想源泉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3.
《理论导报》2007,(10):7-8
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了全面部署专家解读:报告用一个独立篇幅、即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但关于法治的论述不限于这一部分。法、法制、法治、权利、权益、权力、人权、物权、产权等等法学的基本概念出现在报告的每一部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问题纳入法律范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概念和命题与法  相似文献   

4.
<正>社会公正是永葆法治活力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重大举措[1](P25),为中国法治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中国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既取得了一系列的法治建设成绩,也存在法治建设的一些不足。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从社会公正的视域来看,中国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沈德咏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作为一名法律人,既要尊崇有形的法律,不越雷池,更要本诸良善之心,正道直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记者:作为一名法律人,你认为该坚守哪些底线?沈德咏:既要尊崇有形的法律,依法办事,尽忠职守,不越雷池,更要本诸良善之心,正道直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让法治之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法治,民主的发展要依靠法治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也要依靠法治。对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在理论上参透法治的内在逻辑。法治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模式,体现为从宪法到普通法律再到行政法规等一整套层级化的规则体系;法治本身要求公共权力分为"论证与达成规范理由的民意表达、整合与确认"、"已确认的法律规范的执行与实施"与"运用规范理由的公民权利保障与救济"三种职能。这种功能性分立尽管与部门的分立紧密相关,但绝不是纯粹部门化的;法治可以有效地设定整个政治与社会的规则框架,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权力相互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法治的关键与精髓在于这种平衡;法治要呈现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必须在制度的完善合理、运行的切实有效、法治文化的建设三个方面形成相互作用的良性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9.
李社 《理论与当代》2014,(11):62-64
正古往今来,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神治、人治和法治三种。实践证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治国理政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治理模式。法治是"众人之治",本身就蕴含着民主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治理中可能发生的"偏见"和"腐败",有助于促进和保证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法治是法律之治,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疆经济、社会、文化的稳步向前推进,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在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流动人口也陷入了一系列社会权利保障的困境,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本文尝试从思想观念、户籍管理、法治与政策、权利救济等四个方面对新疆流动人口社会权利保障困境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该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作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1.
<正>提升国人的幸福指数,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厉行法治。法治不仅仅是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保障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2年4月,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在各种幸福指数的衡量指标中,除了个人的收入等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很重要,影响到幸福指数的社会因素包括安全感、社交网络、贪腐等因素。这些因素其实都和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些问题涉及收入分配的公正、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公正高效、对个人权利的充分保护、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都有赖于法治的健全和良好运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这就点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法治经济的关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之"法"必须具备基本的公平正义价值。"法治"之"法"必须具有至上性,就市场经济而言,法律要能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和规范市场主体的权利。(一)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而不是权力经济  相似文献   

13.
现代理论研究逐渐趋向主张建构"小而强"的法治政府,扩大公民和社会的权利,更大地发挥市场作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同样需要深化改革,理顺党政、社会、市场关系。因此,简政放权,成为在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上寻求突破,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尝试。通过"权力清单"、"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得以落到实处。三张清单夯实的简政放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法治精神,也将深刻影响法治中国的整体性建设。为发挥这种简政放权模式引领法治化突破的作用,还需要以县级为试点做多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4.
论"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经济前提,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根本途径,建设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权利文化是"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转变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由纪律处分产生的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凸现了高校存在法治观念淡薄、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等问题,管理规章的"越位"或"缺位"、权力行使不规范、学生权利保护和救济制度缺失则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所在。"有权利必有救济",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听证制度、申诉制度和诉讼制度就是从制度操作实践层面解决受处分学生的权利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法是权利法,权利是民法的核心,民事权利原理是核心的核心.依照天然原理有机排列权利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权利的天然秩序复现.本文通过对"人格权先于身份权"民事权利原理的观察,提出恢复"人格权先于身份权"天然秩序来之不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马奔  谢慧 《学习论坛》2005,21(6):75-77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论和性善论两方面的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在法治与人性契合的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18.
黎满云 《实事求是》2017,(2):100-104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是落实"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必然要求。而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又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党员干部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权利本位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治与权利本位具有直接相关性和发展同步性。权利本位基于权利先于权力、权利先于义务以及权利先于功利的逻辑,在理论上厘清了法律制度建设的起点、重心和方向问题,为促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发展进而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治"文化遗存与现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法治性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受中国"人治"文化积淀的影响,当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受制于经济与法治发展的客观进程、人格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局限.为克服以上难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现代法文化观念,培养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意识以及提高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