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蓉宝 《求索》2008,(12):216-21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模式的实践。民国初年多党制实践以失败告终,证明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证明,两党制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破产,证明一党制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2.
杜靖 《思想战线》2022,48(1):26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的宗族,不过是历史的实践者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面对各自的问题而有意识搬取过往诸要素,并任意组合的结果。中古时期的士族及观念并没有随着残唐五代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延续下来。那些士族或大族后裔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从世系主干上滑落下来,变成了旁系和普通人。当然,也可能是朝代更替或政治原因而“废贵为庶”。但是,士族、大族的观念仍然在他们意识里,并结合时代语境而演绎,因而不一定全都是“庶民化”或“礼仪向下”的结果,故新形态一说值得再讨论。中国宗族研究要回到人的立场,回到实践者主体性上去理解,才有可能看清其本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奠基者、开拓者。简单概括,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在全面建设时期开始萌芽、全面整顿时期初显框架、改革开放时期最终形成;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其前提是"中国特色"、本质是"社会主义"、关键是"体系""配套"、活力是"改革""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奠基理论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家荣 《求索》2023,(6):183-1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它根植于中国大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这种制度属性能够规定和确保中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能够体现出法治在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之时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制度基础,决定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根本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基本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生产关系,重要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各方面治理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体系不仅是制度体系的规范文本表达,也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的法治保障,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演进博弈论主张从动态知识的视角探索制度的选择和变迁问题,本文认为,在动态知识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竞争是一个对共同知识实现筛选的机制,在这种筛选的过程中,“竞争中的学习”对博弈过程中的共有理念、博弈规则和博弈均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必须纳入到政治现代化这一宏观大背景下来考察.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体系模式正处于一种变动、整合的阶段,再加上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使这一制度在理论假设和理论设计上,都与部分农村的具体情况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中国乡村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注重村民自治发展环境的建构,以制度创新来推进村民自治的现代化,并选准突破口,使村民自治走上规模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涛  王利娜 《前沿》2007,(1):45-47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或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目前的改革正处于风口浪尖,重新审视制度变迁理论,赋予其时代内涵,是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作了横向的与纵向的双向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分析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本体现和规范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0.
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用政治学理论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当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反帝反封建或"救亡"与"启蒙"只是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的手段,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在政治发展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主国家的思想历程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轴,更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政治发展史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两大功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民主的两种不同形式。不断地完善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功能,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政党演进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香港的政治发展为政党演进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香港的政党演进推进了政治发展.此外,香港的政党演进与政治发展存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3.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要求时应采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供求关系,分析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及教育行政制度的特殊性,进而指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创新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学灵 《理论月刊》2005,(10):58-61
本文着重阐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系统论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制度,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制度与道德的逻辑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鸿  马敬桂 《理论月刊》2005,(10):49-51
与计划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和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不一样。当计划经济制度和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道德匹配时,会导致社会产出大幅度低于可能的最大产出,出现短缺经济;当市场经济制度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匹配时,会导致市场制度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和社会信用的缺失。我国的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要重视道德与经济制度的不适应,促进道德观念的变迁,尽快协调道德观念与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思想与学术有同一、相似、互相联系的方面,但二者决非完全等同。思想是指引人类通向理想境界的路标和灯塔,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学术则是人类理性进步的筑路机和铺路石,是精神文明信息的解码器。在社会革命和转型时代,思想创新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社会相对平稳发展的和平时期,学术研究容易受到重视和取得成果。否认二者的同一、相似和联系是错误的,否认二者的区别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18.
人类知识可以分为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决定了个人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分散的、有限的、个人化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个人或者少数人难以从整体上掌握关于人类政治生活的全部知识,无法对政治生活进行周密的总体设计,难以预见和控制政治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因而渐进改革是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9.
知识问题涉及的是知识的来源及其确证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政治权力之所以与知识紧密相关,其原因就在于政治权力具有与知识类似的某些特性;知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关系不仅建立在一种可疑的知识论基础之上,而且还须以究竟何为权力以及权力如何介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等有争议的解释为前提;知识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很早就被柏拉图等思想家们所关注,它涉及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及其政治控制的限度与范围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主题;对知识与权力的研究将有力地促进新兴学科——知识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同国家实行的不同政党制度决定了政党关系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政治方向的一致性,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本利益的共同性,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了不竭动力;党际关系的平等性,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创造了必要前提;基本理念的合理性,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确立了实践原则,从而使和谐成为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