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德即知识"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后世许多哲学家探究讨论的焦点话题。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来解读这一命题:一、诠释"美德即知识"。二、"美德即知识"批评与辩护。三、"美德即知识"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命题,围绕这个命题的探讨包含着实践理性观念的发生;同时它又是极富争议的,其根源恰恰在于确立实践理性观念时所遭遇的内在困难,其集中表现为这样两个难题:实践理性是否具有相对于理论理性的独立性?实践理性能否实现一种不同于理论理性的确定性?围绕这两个难题,本文试图展现实践理性观念的发生及其内在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建构“人权学”学科,需重点回答学科设置标准、基础命题、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等问题。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人权学”的学科标准应当参考新文科的要求,确立“人”的核心位置,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人权”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交叉甚至融合作为研究方法。“人权学”的基础命题包括理论命题、本质命题、制度命题、组织命题、实践命题:理论前提是人的学问,本质所在是人的权利,核心内容是人权规范,组织形态是人权机制,实践形态是人权实现。“人权学”学科体系是通过跨学科方法,衍生出由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人权法学、人权政治学、人权社会学、人权传播学、特定群体人权学、区域国别人权学等组成的有机开放的二级学科体系。“人权学”的人才培养强调应用导向,教材体系建构需在教材编写、教材种类、内容体例、教材层次、图书布局五个方面着力;课程设计应重视讲授基础知识,兼顾对前沿问题的敏感度,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建制则包含研究团体、职业学人(研究者)以及学术平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金林南  庞正 《现代法学》2007,29(3):69-71
“反思”下的“不思”——灯下黑苏格拉底在《卡尔米德》篇中明确提出一种非同寻常的知识,这种知识既是关于它自身的知识,同时又是关于无知或缺乏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就如同人的眼睛中的瞳孔一样,可以通过它反观自己,这是视觉中最完善的地方[1]。同理,关于知识的知识应该是最具有奠基性的知识,它是其他知识存在的合法性理据。实际上这是一种反思性知识。按照我国著名的现象学者倪梁康先生的意见,“反思意识”是区别于“对象意识”、“自身意识”的一种意识形式。“反思意识”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例如对刚才看见树的看之行为的反思,它…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法理宝库。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解开了他们那个时代个人权利、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国际关系等人类社会现象深处的法理密码。《宣言》所揭示的运转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是人的本质的颠倒,只有推翻资本逻辑才能重建人的本质,而这正是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法理所在。《宣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命题是重建人的本质的起点,也是重建新时代新世界的法理体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官僚制作全面深刻的理解,有赖于对其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之理论文本的深入剖析。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现代官僚制理论的梳理后认为,经济性是现代官僚制兴起的原因,工具性则是官僚制的本质,这种本质又直接导致了现代官僚制的自我权力化并产生了政治与行政之争,而制度之下的人也随之被工具化。现代官僚制在创造了惊人的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官僚制下实现“人是目的”这一主题,则是马克斯·韦伯理论的永久命题。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苏格拉底坚信守法即正义,遵守城邦的法律就是行正义,而法律信仰在苏格拉底身上又陷入了一种困境和悖论之中,即雅典的法律缺乏某种被信仰的品质,但苏格拉底却依旧保持对法律的信仰的心灵状态。本文主要从雅典民主制缺陷导致雅典法律瑕疵的这一外部制度因素,以及苏格拉底本人具有的公民意识中的法律至上观念这一因素入手,分析了苏格拉底身上所形成的法律信仰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法律科学》2015,33(1)
修辞妨碍真理实现,这是自苏格拉底审判以后流传的成见.柏拉图通过反思苏格拉底审判,得出了修辞是“通过语言蛊惑听众”的诡辩术这一结论.就苏格拉底审判而言,从技术层面看,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真理,在辩护中期待以“去修辞”的方式说服民众,实现自己的抱负.实际上,苏格拉底的“去修辞法”是一种修辞;苏格拉底拒绝背法而逃,追求以死服法,用生命叙说守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苏格拉底审判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指出缺乏真理追求的制度只会存有“回光返照”似的光明,冲击了雅典政治,是典型的行为修辞.苏格拉底审判一开始就将真理与修辞关系之争拉上了历史序幕,并用自身的生命论证修辞必须是追求真理的修辞.苏格拉底审判看似是对特定公民的审判,实际上却是对雅典公民的审判;是德性之争,更是真理之辩.修辞本身应当是价值无涉,它是一门关乎说服的方法,并非是遮蔽真理的技艺.  相似文献   

9.
在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关于私有财产权产生的自然法逻辑以及德霍斯的“知识共有”理论基础上,阐发“知识共有”理论之内涵:知识财产权是人们就共有知识利用和分配达成的协议.据此,商标权的本质就是以实现特定符号识别功能的义务换取对这一符号的垄断使用权的协议.使用商标实现识别功能是达成协议的实质要件,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是达成协议的形式要件.使用产生商标权是基于“消极共有”的“占有—默示同意”契约,注册产生商标权是基于“积极共有”的“分配明示同意”契约,两者各有优劣.从“知识共有”理论的“协议”视角解读商标权取得本质可为商标权正当性论证提供新的进路,对我国商标实践中实现使用行为价值的理性回归,也可为解决未注册商标抢注纠纷等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知识即美德,触摸古典教育的余韵,守护教育的形上芬芳,以弥补当下教育的内在缺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之一,在于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回答.马克思哲学紧紧围绕人的本质,提出人的解放命题,即人类最终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同时也把我国带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的并存期.人本价值的回归不应该是一种口号的宣传,而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从根本上入手.  相似文献   

12.
宽容的力量     
佚名 《政府法制》2010,(12):53-53
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温暖的宽容也的确让人难忘。不妨让我们看两个例子。公共汽车上人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疼了一位男上的脚,便赶紧红着脸道歉:“对不起,踩着您了。”  相似文献   

13.
目前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日“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表现”。这种观点规定美的本质是以人、人的因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常常出现“能人”腐败的现象,即搞经济、搞管理是能手,搞腐败是高手。慕绥新就是个例证。慕在沈阳任市长时,自称“党内个体户”,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常把“你他妈的”挂在嘴边。慕的堕落,与其摆不正“官”位,有着必然的联系。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认识你自己”。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5.
一、70岁的孔子与70岁的苏格拉底考究中西文化的源头,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就相同的方面来说,两位圣贤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崇难分伯仲,甚至都喜欢“述而不作”这种表达思想的方式———格言式的孔氏“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辩式的苏氏“论语”则是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等等。不过,两位圣贤之间的差异更加引人注目:孔子曾“居庙堂之高”,怀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为了重返庙堂,曾多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国;苏格拉底则始终安心做一个职业的雕刻技师,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漫步雅典街市,自由闲…  相似文献   

16.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正在成为一种人类文明的现实,它必然要引起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根本性变革。它作为教育的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将改变人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它将促使人们对教育的经济本质获得新的认识,由此在教育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中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即以培养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热情和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一、法律方法上的西方经验 从西方法学史看,人们对法律方法的总结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几乎创造出了后世应用的所有法律方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这方面的鼻祖。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向人们展示了苏格拉底使用的“辩证法”(即对话或问答的逻辑),苏格拉底使用这一方法来探讨正义等法哲学问题,这表明法律方法在古希腊的哲学沃土中开始萌芽。这时的“辩证法”仍比较“原始”,带有“诸方法合体”的特点,其中主要包含定义法、反证法以及归谬法等逻辑方法,同时还包括了修辞术等论辩方法。 理论中独立出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以庄重的神情凝视“法治为先”的命题时,挥之不去的是一份历史的重叠:悠悠华夏,封建千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之本质,无外乎“人治”。帝王将相,雄才伟略,治国安邦,构架宏伟,然一旦脱离自身权力、意志控制,一切便会烟消云散,即便曾是“贞...  相似文献   

19.
考考你     
《法学》1984,(8)
(1)马克思在(《》一文中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褒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2) 在普赫塔的《》书中提到:“民族精神产生了国家,也产生了法”。(3)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____和德国的____。(4)“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的艺术”,是①洛克②赛尔苏斯③康德④罗伯斯庇尔讲的。(5)“国家产生前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象狼一样”是①苏格拉底②卢梭③奥古  相似文献   

20.
并非所有被确证为“真”的事实命题都能作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判决结论的事实依据)。作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的“真”的事实命题必须(一)是“有用的”,即符合实体法律规范,对得出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具有实质意义的事实命题;(二)是“能用的”,即符合程序法律规范,将那些诸如通过“刑讯逼供”、“诱供”等严重违反程序法律规范的证据排除在定案证据之外,最大限度地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有用性”和“能用性”是“真”的有效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