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做好当前宗教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了当前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宗教思想建设落后、法治意识淡薄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要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做好政治引领工作、加强宗教思想建设等8个方面举措。  相似文献   

2.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阶段和某些地区还会有所发展,这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反映,有宗教存在就必须有宗教教育,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而且必须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教育的有关问题引起重视,加以研究,依法管理,积极帮助,引导宗教教育也要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讲,宗教教育或称之为宗教学校教育也是教育,但它同一般国民教育有着严格的区别,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是如此。就一般国民教育而言,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我国…  相似文献   

3.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与所处的社会制度相适应,这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2.宗教教义和宗教伦理道德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能够相适应的内在基础;3.我国宗教信徒与广大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次要的,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依据;4.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各宗教是能够不断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信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我国各种宗教信徒也有一定数量。因此,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待宗教,制定和贯彻正确的宗教政策乃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要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宗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且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而正是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所以,当前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发挥宗教慈善组织或团体的社会服务功用,对于弥补我国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宗教慈善面临宗教观偏窄、现有制度规范不健全、管理运营模式有待创新、人财物不足等软硬环境因素的束缚及自身多重局限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宗教本土化是世界宗教随着社会变迁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既是社会发展变迁对宗教提出的要求,也是宗教适应社会发展变迁的内在要求。引导和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工作,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加以研究,加强理论导向和推动宗教界不断推进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的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核心的宗教政策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宗教赖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 ,又因为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 ,因此 ,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 ,按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信徒的合法权益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但也的确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就沿海地区宗教的社会功能而言,它对社会稳定也具有双重作用。本文结合沿海地区宗教特点,就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一直是宗教人土和有关社会人士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法律和基本政策,宗教内部积极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要求,具备了协调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践证明,宗教能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也有不利社会稳定的一面,要保持长期协调合作下去,需改变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认识,创造条件,团结教育信教人员,促进宗教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宗教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宗教方面的积淀、是我国宗教文明进步的表现、是我国各宗教和谐共处并积极健康发展宗教的相容共存的必然趋势。宗教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不论中国本土的道教,还是外国传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都自觉地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相适应,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今世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举措。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所谓劳模文化,乃是指包含了有关劳模评选标准、产生规则、奖崇方式、精神特征、特别是影响效力等在内的诸要素之总和,它象征着最积极的劳动态度与最卓越的劳动业绩,其精髓在于岗位上的最大化奉献与创造。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文化,具有将平凡劳动者化为不平凡之神奇效力。外来务工青年宜于其中汲取足够正能量,以使自己亦能在平凡岗位上创出不平凡之业绩。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与隐私权作为现代社会两项重要的权利,它们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冲突,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解决二者的冲突,应遵循公共利益优先、必要限制兼保护人格尊严和权利协调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房地产领域主体之一的建筑施工企业,律师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相对薄弱。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过快,加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本身为相当复杂的合同,迫使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寻求相应的法律服务。律师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建立和应用成为必然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主要应用于 :1 实现检材及样本的自动扫描及存储 ,制成电子比对表 ;2 进行比对检验 ;3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处理 ;4 对案件进行分类管理 ;5 实现人像自动检索 ;6 信息资料的查阅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宪法司法化是一个以司法制度角色出现的隐含着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制度,我们要以现实的、实践着的制度层面为视角,关注和分析微观宪法实现制度的起源、生存和发展,以此促成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陈金琦 《理论前沿》2003,(12):45-45
邓小平同志指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发现选才用人的规律,加大工作力度,多层次、全方位、广角度地选贤任能,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议题。(一)更新观念,要正确识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用人观念,就必然有什么样的选人、用人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只有把人看准,才能把人选好用好。”识人也要与时俱进,当今我们识人的观念亦必符合时代的潮流,即“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需要。具体讲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18日)在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重要时刻,参加集团公司第48期党校及工商管理培训班的93名学员,经过3个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公众对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存在较多诘问和责难。刑事和解以恢复正义为目标,凸显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现实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刑事和解的实现源于加害人真诚悔罪和被害人谅解.与“花钱买刑”有本质区别。在刑事和解之下,实现的是相对平等和实体正义,虽是一种“缺憾性”的平等和正义.但对被害人而言是真实可见的。刑事和解之后的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或者在量刑上从轻处理,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之终极使命。通过刑事和解对加害人予以区别对待,是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和体现,有利于实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因此.善待刑事和解应成为当下社会应有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0.
论沉默权与如实供述义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实体真实与程序公正 ,公平与效率 ,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 ,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等矛盾冲突的价值观念入手 ,对我国实行沉默权的利与弊作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 ,目前 ,我国仍不应实行沉默权制度。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目前实行的如实供述义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