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伴随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亚洲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亚洲地区的新变化所提出的制度和理念创新,应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三个支柱。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在亚洲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和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亚洲走上一条独特的复兴道路,并正在成为世界地缘政治重心。中国崛起不仅是亚洲整体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在“后危机时代”,亚洲仍有可能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克服共同困难,实现更伟大复兴,而其重要前提是中国和亚洲各国共同发展。今天的亚洲在复兴的道路上正形成一个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成员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只要中国与亚洲各国牢固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意识,确立与区域内外国家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规范”,共同完善各方良性互动的框架,亚洲复兴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历史”阶段性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没有形成组织形态和权力关系的狭义共同体,其关照的范围是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延续自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并结合了时代与现实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实然的事物也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经济全球化是其经济基础,私有制普遍存在是其社会基础,高度相互依赖的国家间关系是其政治基础。共同命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世界各国应当确立命运相互依赖意识,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4.
赵洋 《东北亚论坛》2021,30(3):95-110
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安全观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安全理念创新,可以成为解决东北亚安全难题、构建东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理念.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以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亚洲安全观所倡导的新安全理念有助于帮助该地区国家超越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认知,进而维护这一地区的长期和平,构筑地区命运共同体.作为这一理念的提出者,中国也需要充分承担地区大国责任,在情感塑造、地区制度构建和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作出自身贡献.  相似文献   

5.
跨境水资源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开展各项合作的重点建设方面.自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建立以来,中国与湄公河5国在跨境水资源方面合作不断加强,6国基于合作框架下开展跨境水资源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环境保护,缓解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用水矛盾,加强域内国家安全合作,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进一步向好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合作秩序巩固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道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两大支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承聚同化异、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袁莎 《国际问题研究》2023,(2):26-41+123
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面临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多重挑战。着眼于信息时代下的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共同体”新范式超越“零和博弈”旧模式,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须坚持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以把网络空间建设成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安全、责任和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楼项飞 《拉丁美洲研究》2022,(6):16-31+154-155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良性互动与合作不断,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加,经贸合作在逆境下稳中有进,彰显了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从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框架构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拉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的实践,符合中拉关系发展现状以及共同利益诉求,其价值框架可以从强化“身份认同”与促进“互利合作”两方面进行话语构建,并认为中拉论坛和“一带一路”是丰富和完善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构建的主要平台。最后,对新形势下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路径和策略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为话语构建提供制度化保障;构建融通中拉的话语体系,提升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度;打造多元化传播主体和灵活的传播方式,扩大中拉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推动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是中国的"世界梦"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示,也是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拉美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21世纪初中拉经贸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双方利益日益融合,中国与拉美国家已初步建成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及人员交流的扩大,包括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拉双方的共同安全问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挑战的不断增加使中拉双方正在成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政治命运共同体。但由于中拉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以及中拉身份认同的变化,中拉构建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与拉美国家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推动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是中国的"世界梦"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示,也是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拉美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21世纪初中拉经贸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双方利益日益融合,中国与拉美国家已初步建成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及人员交流的扩大,包括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拉双方的共同安全问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挑战的不断增加使中拉双方正在成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政治命运共同体。但由于中拉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以及中拉身份认同的变化,中拉构建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与拉美国家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2013年出访非洲时提出的理念,后来提升为中国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和处理双边、多边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权标签的外交新理念.中非“命运共同体”以“传统友谊”为情感基础,以“真、诚、亲、实”为交往原则,奉行“正确义利观”这一共同的价值标准,其宗旨是实现“合作共赢”.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中非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命运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中非关系的新话语体系,也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尤其是2014年后,美国对亚洲安全事务的影响和作用总体有所降低,中国参与、贡献和引领亚洲安全新格局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上升。中国、美国及地区国家深度博弈,多数国家期待建立一个全面、有效、可被广泛接受的亚洲安全新格局。当前,亚洲安全格局存在着时空错位、理念分歧、结构冲突、机制分散等四大关联交互的突出问题,导致亚洲安全面临系统困境。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看,亚洲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亟待探索构建亚洲安全新格局。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在亚洲安全新格局建构中的角色作用,加强理念和方向引领,加强同世界主要力量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亚洲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亚洲安全合作,努力实现从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国向供给国转变,为自身建设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亚洲安全建设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理念.经过不同学科、不同时代背景的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更加充实,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未来愿景和生活实践.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倡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综合分析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极地、深海、网络、外空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新疆域,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注。当前新疆域治理面临着治理共识赤字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倡导共存、共建、共享等价值理念,其独特优势在于这一思想能够兼容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与新疆域的治理需求高度契合,有利于解决新疆域治理的主要矛盾。国际社会长时期的和平状态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使得新疆域治理的差异具备可调和性,也要求更大的包容性,这使得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的国际治理成为可能。国际合作是在新疆域治理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路径。作为新疆域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积极倡导在新疆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维护和平价值、支持联合国主导等方面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中国梦",一个就是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表达,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问。这一思想立意高远,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面临权力竞争、机制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挑战,需要循序渐进,从观念共识到共同行动,从机制对话到机制协调,从大国协调到机制统筹,最终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良好运筹,中国应该通过"双重协调"战略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互利共赢性、均衡普惠性,沿线各国如能摒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霸权等,必将有效维护沿线网络安全。但是沿线各国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时也面临西方大国的掣肘、意识形态各异等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沿线网络空间共治权利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形成沿线网络空间共同利用的体制机制、补齐沿线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短板等构建沿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亚洲的多样性使多边主义成为亚洲国际关系的适合方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亚洲在次区域形成一系列创造性的多边活动、范式和经验,与欧美地区的多边机制既有区别又相协调.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多边主义的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发展的共识,多边主义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