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广受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由人们规定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级阶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对社会公正、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平有两种导向: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倾向于关注“谁得到了什么”。而过程导向倾向于关注“为什么得到”,即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到地位差异结构中来的,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作“地位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家恢复高考已经30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少有一项举措在实施了这样长的时间以后,仍然如此牵动人心。尤其是对于聚焦教育公平的高考而言,国家重视有增无减,民众关注有增无减。正是在国家和民众有增无减的重视下,30年来,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出发的中国高考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一直在逐步走向公平、公正的现实中改革前行,成为记载和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试金石和晴雨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认识基础,以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为本质内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长期实践为实现过程,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实践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科学发展与民生建设,不断促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与效率是收入分配政策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复杂问题,也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建设,立足于发展、改革、就业、社会保障等治本之策,努力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上来,其中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括分析了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五个方面的内容:救民先救国,国家独立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选择;社会公平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发展方向是消灭“三大差别”;承认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忧虑分化,难容收入差别,晚年消极看待按劳分配;平民情怀浓郁,社会平等思想突出。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8.
幸福从来就是相对的,它是个人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比较范围不断扩大,且上行比较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差距的迅速扩大及与之相伴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泛滥,导致越来越多的国人在享有比以前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不幸福感。公民幸福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在努力减少公民之间过大差距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公平。由人组成的政府不可避免地带有与人的本性相类似的自利性,政府自身主导的公平公正改革也必然遭受到重重阻力。如何建成具有更多公共性的政府,为公民幸福提供坚实基础,是我们在幸福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平——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要求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更要求把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和主要内容.而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最具权威的公共组织,是公平的代表.实现公平、维护公平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应以其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就缺乏基础,诚信友爱就缺乏保障,社会就缺乏活力和安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协力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共同拥有的追求,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推动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从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政策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推动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都与不公平有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对我们化解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是适应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基本需要,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久性、基础性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维护公民个体的权益、科学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公平的分配中,制度公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行政垄断、社会保障等制度,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自身基本职能中社会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求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的顺势之举,是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回应,也源于市场经济深化、价值观念变化、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社会公平公正遭遇困境、社会隐患日益显现、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等因素的推动。对外部动因及其影响机制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探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6.
推进和谐河北建设是"十一五"时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民营经济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最基础的就是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能力,如何在民营经济和谐劳动关系的营造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和经营者的正当利益,既是造福社会、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河北、首善河北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性与深入性,改革推动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推动的关键是制度的转轨与建设。在这一进程中,制度的定性需要正义的执政信念塑造,制度的定型需要公平的社会政策保障,公平正义既是制度设计的价值准则也是制度考核的规范标准。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厘清现阶段社会公正观念发展与形成的历史逻辑,分析社会公正面对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述公正观念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特征以及多层次的现实诉求,探索在发展共享的条件下有效维护社会公正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个严峻的形势,本文认为,必须重新塑造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理论框架,并利用该框架指导下一步的改革实践活动,在改革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走向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的公正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政策一般具有公平正义的显著特点,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依据公正理念设计社会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机会;可以调剂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正现象。其具体路径包括:以权利公平的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和谐;以规则公平的社会政策引领社会和谐;以机会公平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和谐;以分配公平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王玉华 《理论前沿》2008,(21):32-33
社会公正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对待问题、关于代际公正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强化社会调控,实现人际与群际交换平衡;加强社会整合,力求人人共享和普遍受益;维护环境秩序,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