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列宁与斯大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相识。斯大林非常尊重列宁,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亦很赞赏斯大林的革命的坚定性,很看重他的才干。他们生前,可以说,是长期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可是在当今反斯大林的浪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列宁早就看透了斯大林的本质,所以决心要罢免他的总书记职务,并跟他断交。如果列宁确实能预知斯大林将来会犯肃反扩大化等错误而决定撤消他的职务,那么列宁是真能洞察一切的未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离世已经三、四十年了。可是,对他的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斯大林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纵观斯大林的一生,的确可以看到他对人多疑,脾气暴躁,处事冷酷,独断独行等的一面,这不仅破坏了集体领导的原则和民主作风,还在三十年代的肃反扩大化(现在称为大清洗)中和战后枉杀了大量无辜,是犯有很大罪行的。但另一方面他是对党忠诚,对革命坚定,对列宁尊敬,对工作顽强,对祖国和人民热爱。因此,在革命处于极端困难时他还能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在国内战争年代里,带领军队,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列宁去世后的岁月里,他以坚定的意志,团结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严格界定"重评"这个概念的前提下,根据近年的最新情况,对有关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进行综合考察。文章分析了近年牵动斯大林评价变化的三个层面,考察了近年俄罗斯主要政治派别对斯大林评价变化的幅度,特别具体分析了可代表当前俄罗斯主导政治派别(民族爱国派)观点的著作,得出结论认为,俄罗斯不存在"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问题。所谓"重评"云云,只不过是部分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从大国主义、强国主义情结出发,对斯大林感情色彩的某种变化,对斯大林臧否向度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基本评价的变化和评价实质的变动,因此称不上是"重评"斯大林。  相似文献   

4.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时,俄罗斯曾幻想能迅速融入欧洲文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近20年来,俄罗斯却历经曲折。面对发展道路的实践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俄罗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理性审视曾经否定的苏联历史。考察剧变前后不同时期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探寻俄罗斯重评苏联时代的背后动因,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评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评斯大林及苏联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乃至国家行为。充分认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重评苏联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对待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对于把握俄罗斯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的对外开放理论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有什么局限性?高铁生、张晶在《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初探》一文中(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74期A-27)作了分析。(一)对发展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长期性认识和估计不足。斯大林曾明确表示,对外贸易是“达到经济技术独立的一种手段”。“现在不得不输入设备”,是为了将来不输入设备。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后来斯大林就认为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使苏联无论从生产技术设备,还是从工农业技术装备程度看,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成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先进的国家”。因而  相似文献   

7.
特写之二“纯社会主义”的厄运斯大林的批评者和辩护者的相同思维模式绝大多批评斯大林及为它辩护的人是没有分歧的,这似乎是怪事。他们的社会思维的根本模式是相同的,是按同样的一些图纸绘制出来的。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好,都把通向社会主义的运动想成是脱离异族的社会主义过程。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这是取消原有的多种成份,首先是小农生产;如果不进行强制,不使国家的整个生活服从中央就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需要的计划性;只有通过社会无产阶级化才能抵制小资产阶级蜕化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斯大林主义是俄罗斯传统与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合流,其形成显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今日普京变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后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意义上讲,用新的语言和符号包装起来的斯大林主义的再现未必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1948-1949年间,在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以及欧洲冷战加剧的形势下,斯大林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政策。至1949年2月,通过与中共方面就双方关系中重大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沟通与协调,斯大林基本完成了对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并迈出了同未来中共政权结盟的步伐。1948-1949年初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力涉及的问题包括,斯大林是如何应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形势?哪些因素对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已经解密的多方档案材料,重新探讨这一阶段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后期,《新世界》杂志在特瓦尔多夫斯基主持下,曾经作为“民主反对派的主要喉舌”跟当时苏联共产党的总路线大唱反调。文学评论家伯尔金在论述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反斯大林长诗《回忆的权利》的文章中是这样谈到这家杂志的。他写道:“这是在苏联共产党内对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思想路线采取独立行动的反对派。因为赫鲁晓夫于1964年被推翻后,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于自己的亿万同胞、公民及追随者的心目中占据显赫地位的人那儿,有没有所谓的“私人生活”呢?须知,斯大林的地位也曾并不“显赫”。20年代末之前,报纸上很少提到斯大林,甚而,各省委员会也并非每个月都能收到一次附有“伊·斯大林”简约署名的指令。那个时候,人们还可以反对他,乃至公开批评他。比如,1925年第11—12期《布尔什维克》杂志上曾刊有赛米契的一篇文章,不同意斯大林对民族问题所作的理论解释。此外,1926年4  相似文献   

12.
半岛茶文     
孟晖 《新民周刊》2022,(43):72-72
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东人开始关注“龙”,半岛电视台等大小媒体都拿中国当作热门话题,可是,无论新闻报道还是专家分析,都一律追随西方舆论,对西方人的说法一点不怀疑。更惊人的是,中东一些媒体对历史极不严肃,凡是涉及中国历史的时候,极少有准确的表述。半岛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频道,前两年曾经播出过一部西方人制作的纪录片《茶叶战争》。  相似文献   

13.
1987~1988年苏联社会对苏共党和社会历史的兴趣空前高涨。许多事实、数据和专记资料冲出禁区纷纷问世。学术界对党史和社会史有一种评介是:在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反革命政变,其结果是工人阶级被排挤出由斯大林及其周围人霸占的政权之外,斯大林建立了一个专横的极权国家,从而产生了一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主义由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四方面组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相继出现的。斯大林的经济制度出现于30年代初;文化和社会制度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斯大林的政治制度出现于30年代末。斯大林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在指令原则基础上而不是在市场力量作用基础上运行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达到政治目标的合适工具。它体现出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而轻易地转向战时需求。强调重工业也意味着一种无视消费者需求的经济。由此,不必依靠物质刺激来激  相似文献   

15.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7.
近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连续发表文章,就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战略思考,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继续强调创新发展、确定优先目标等内容之外,梅德韦杰夫突出强调了"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思想。"去斯大林化"指的是什么?"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对于俄罗斯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资本主义发达的高度将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因而设想,社会主义将会在英、法、德、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建立。历史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实际却是尚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的俄国社会发展顺序的颠倒,就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聚焦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体制的一国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条件下,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实际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只是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成为斯大林体制的历史负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也是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历史的共性是斯大林体制被当作社会主义共同模式的时代条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的、越"左"越革命的幼稚病,是小生产占优势国家背负的、改革斯大林体制的沉重历史包袱。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为相对落后国家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遗留历史任务之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的对外经济思想,构成了斯大林经济与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曾指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对外开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转轨所带来的动荡和失落,俄罗斯又兴起了一股怀念斯大林的热潮,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