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宋月 《法制与社会》2012,(13):153-154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国情,提出了不同步的共同富裕思想。这为我们正确看待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化解现实中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雷青青 《法制与社会》2011,(14):243-243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邓小平对和谐社会曾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他的共富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通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益是人类相互联系的纽带,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变化。只有合理有效地协调好利益关系,妥善地处理好利益矛盾,形成和谐的利益格局,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罗尔斯的公平正义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正义问题的认识,为解决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公平、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本文就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从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主义的概念,但在他的理论中却蕴涵着和谐社会主义的若干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项建设方针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和谐首先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发展,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上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还有坚强的制度保证和前人的艰苦探索及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拥护,只要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这一美好建国蓝图是完全有条件变为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从多渠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对和谐社会问题的认真学习,将所思所想所得整理出来,发表于此,冀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现在国家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服务的。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理应担负起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构建和谐的重要使命,这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独特的价值特征和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财产的和谐,物权法为财产的和谐奠定了法治基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实现模式的重任。这一由物权法所界定的公有制实现模式,本质即在于公有制主体的民事主体化与公有制财产的民事权利化。由此决定了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准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物权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定分”与“息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金爱萍 《法制与社会》2011,(21):179-179,185
公证,作为国际上通用的民事行为,它是由国家设立的,主要用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社会交往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法律制度。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加快,市场经济改革如火如荼,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作为重要社会调节机制——公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能够在提供强有力法制保障和服务、预防纠纷、构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晓 《行政与法》2006,(3):15-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的联系以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关键因素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是多层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切实转变观念和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社会社会之间呈辩证关系,法治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法治理念,在立法决策、检察工作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筑相应地社会机制予以保障。需要构筑构筑党的执政能力的持续提高机制;需要构筑社会诚信保障机制,特别是政府诚信保障机制;需要构筑民主的决策机制;需要构筑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员和执行机制;需要构筑民众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需要构筑个体利益诉求和平衡机制;需要构筑公共利益的稳定增长机制;需要构筑公平公正创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并完善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多元化的有效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保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社会本位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构成。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系上,指出坚持贯彻经济法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角度看,这种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并非无矛盾、无分歧、无裂痕社会,和谐社会也不是无冲突社会,任何社会都是以矛盾和冲突为特征而不断完善并发展的。法治原则作为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和基础,可以保证和谐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防止社会的无序化和无序状态。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正视和化解,而化解矛盾不论用什么方式,都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才能达成或保持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