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选优秀法官的活动不仅没有起到其应起到的树立法律权威、弘扬司法独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传播法治理念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权威,影响了司法中立、独立审判,对公民的法律意识进行了严重的误导,反映了我国社会法治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现代化需要通过司法的改革来实现,包括司法观念和司法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建构和顺畅需要司法理念的先行和共识.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法治现代化需要的职业法官群体是推动法治国进程乃至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根基.法治的现代化需要法官的现代化,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然要求法官角色的转换和法官形象的重塑.本文试图从司法价值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和认识21世纪法官这一职业群体在完成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3.
一、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普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与之相适应,人们对司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要求司法公平、公正,体观出法律规范的公平、公正精神,因此,人们对现阶段法官在刑事司法中表现出的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日益感到不安,因为有的法官利用自由裁量权对特定犯罪人确定了悖于法律精神的裁判,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因而,对法定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已成为公众的热切希望;另一方面,修改后的刑事沂讼法赋予了法官更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为了防止它被滥用,有必要从实体法方面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官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官方、百姓和学界对“好法官”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理解。制度下的角色扮演往往更为单纯,但社会场域的多面影响要求法官不仅仅是单纯的中立裁判者,更应是纠纷解决者。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要时刻保持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切勿因急功近利使得制度改革与社会需求产生断层;而对法官司法行为的评价标准也应置于实然之中,结合法官“社会-司法”的双重角色认识其司法知识的多维谱系。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司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构建和谐的司法环境,必须要在司法实践当中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为了保证法官能够很好的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要加强法官素质的培养。包括法官在内的法律人所有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主要由学校来培养,所以法学教育的总体导向和模式对构建和谐司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被视为社会正义的守护者。法官职业道德,是关于法官作为行使审判权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研究法官的职业道德,树立现代法官司法理念,构筑法官职业道德体系。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这对我国的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司法取得公信力的基础,承载这一基础的则是司法判决。只有被社会认可的司法判决才能宣示司法公正。然而,司法判决必须接受社会生活中的另类规范——情理——的审查,否则将不被认可。法官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员,无法回避社会交往中情理的熏陶与约束。而当下社会把法律问题道德化的惯常定势与传统的清官情结,导致司法公正的认同往往取决于法官个体的可信度。判断法官可信度的依据乃是法官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交往,生成法官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被逐渐转嫁至司法判决之上,从而促进并有利于司法公信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误读陪审员制度下的法官与盲目主张司法民主化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事实上,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并不意味着裁判活动的官僚化、机械化和封闭化;同时认为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意味着职业法官摒弃社会良知、普遍正义去裁判案件,以致无法契合社会对法律的期待的分析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而在陪审员、法官与裁判权威之间,陪审员的缺失并不当然导致判决威信力的减损,而职业法官所做的裁决更易达到对判决权威进行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法治传统积弱,公民的法律意识淡漠,大力推进法治,树立司法权威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需要。与此同时,充分认识司法权的有限性,防止因司法权的滥用而走向事物的反面同样也是确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本文即从法官权力的程序限制和其权力行使方式限制的角度出发,折射司法权的有限性,从而对我国司法权的定位进行一番梳理和自省。  相似文献   

10.
主审法官制所体现出的法官独立原则,既符合世界诉讼发展史的一般规律,也顺应了世界范围内司法活动的发展潮流。这种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法官独立办案;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有利于培养法官的办案质量意识和负责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审判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途经,一定要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法官作为作出司法裁判的主体,是“法”或“正义”的化身,应当通过证据尽可能还原案件事实真相,然而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受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北京师范大学证据法研究所课题组针对此问题,选取了八个省市的刑事法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上海、广州、武汉、昆明、哈尔滨等城市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求法官自身因素对事实认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司法责任制是新一轮司法改革重点强调的关键机制,而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由裁判者负责"的重要制度,是司法责任制的重要方面。在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探讨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需要明确法官司法责任的界限,合理划定追责范围;明晰权责主体,将主审法官与合议庭成员作为主要追责对象;结合法官惩戒委员会的改革设计设置追责主体以及严格法官惩戒的追责程序,强化法官职业保障。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应当以确保法官独立行使职权为核心前提,进而实现严肃惩戒法官违法违纪行为,监督司法活动,保证司法公正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法官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社会关系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对司法的要求,如何提高法官素质,作者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4.
顺应各国司法改革加强司法控制的潮流,我国应当设立刑事审前法官,使其介入刑事审前程序。刑事审前法官应当与审判法官严格分离,单独建制,并应严格控制其资质条件;刑事审前法官行使侦查控制、公诉审查等多项权力;侦查控制应当强制启动;应设立羁押听证程序等等。  相似文献   

15.
法官责任制是司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是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法官责任制,是防范冤假错案、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措。实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应赋予主审法官独立的裁判案件的权力,由其对所审理的案件负责,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审判分离现象,能够有效去除审判权运行机制的行政化,提高法院的审判质量。同时,加大对法官职业的保障力度,增强法官的主体地位,提高法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真正使法官热爱司法事业,增强法官的自律意识。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通过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监督,以公开促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司法理念和现代司法理念的认识,认为司法理念的实践必须以法官思维为依托。比较传统法官思维和现代法官思维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法官思维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思想,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合理途径。并指出法官思维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法治完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法良心失落既有历史传统中法治文化薄弱,先天不足的原因,又面临司法实践中的诸多现实困境。制度与文化的并举成为奠基司法公信之路。健全的司法制度为法官司法良心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约束着法官的司法良心;文化道德教育培育着法官的司法良心,重塑着法官的司法灵魂。  相似文献   

18.
军事法官的司法行为是军事审判人员在军事司法活动中受一定的思想支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军事法规所实施的能够引起现实的军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活动。其行为除具有一般军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主体的特殊性、意志的双重性、活动的职务性和规范的法律性等特点。它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构成。当前军事法官司法行为受司法体制、激励机制、人员编制及信息化建设等多方因素影响,而呈现出相应的不足。因此,有必要调整这些内在与外在影响因素,使军事法官的司法活动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预示着在经历30多年历程之后,国家法制建设的重心悄悄地由立法转向了司法建设。恰逢此时,“能动司法”这个源于西方的话语来到中国,与当下社会需求恰如其分”地契合起来。司法能动主义在实务界开展之后,批判者有之,赞赏者有之。拉德布鲁赫曾经说过,“法不只是评价性的规范,它也将是有实效的力量。而从理念王国进入现实王国的门径,则是谙熟世俗生活的法官。正是在法官那里,法才道成肉身”。②无疑,在中国,法官队伍是司法能动主义的运作机体和肉身。那么,司法能动主义运作如何呢?笔者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评选的20位中国优秀法官为标本展开分析,试图探寻能动司法时代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进程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影响司法公正的几个因素 :1、主权者与立法者对司法的工具论认识。隐藏于司法体制背后的原因才是影响司法公正的更深刻、更重要的内因 ,这个原因就是主权者、立法者对司法的工具论认识。 2、法官法律信仰的缺陷。老百姓将司法腐败的原因归咎于法官道德低下。主权者却认为是没有注重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法官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背后的法官法律信仰缺乏更让人担扰。 3、缺乏对法官的保护措施。法官最容易成为各种攻击和报复的对象 ,在我国 ,对法官的保护是极其薄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