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那种信奉“穷则革,富则修”的年代里,“富”很有点儿“声名狼藉”。为了显示自己的“阶级觉悟”与“路线水平”,人们对于富几乎是退避三舍,唯恐划不清“界线”。于是乎,“恐富症”颇为流行了一阵子。那场“史无前例”的“穷折腾”,给人们的烙印也实在太深了,“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简直成了“绝对真理”。于是,为了“防修反修”、“永不变色”,人们自然要嫉富如仇,安贫乐穷。因为富是剥削者的标志,劳动人民不是剥削者呀,所以劳动人民就不能富嘛——这三段论“高妙”而又“严密”!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由于我们党执行了一条正确的路线,使得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对于前些年而言,农民富了,工人富了,知识分子也富了,全国人民的平均生活  相似文献   

3.
《争锋》     
陈建红 《当代贵州》2008,(10):44-44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变富变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而未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出路在哪里?我们百姓和谐、平等、舒适的生活又如何保证?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争锋》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变富变强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而未来中国真正的复兴出路在哪里?我们百姓和谐、平等、舒适的生活又如何保证?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  相似文献   

6.
民谚曰:“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穷也穷不得、富也富不得,怎么办呢?我们姑且别去管怎么办,仔细一想,这句不尽周全的谚语,又有它独到之处──至少,它讲了一种社会现象;至少,它道出了国民性格中的弱点──穷也穷不得、富也富不得。要改变自己的“饥寒”处境,一定要去做“盗”么?见不惯“富”,似乎由来已久,“劫富济贫”曾经被认为是义举。研究社会问题,能“透过现象去看本质”,那是不容易的。现象上,“盗”因“饥寒”而起,可是,“饥寒”又因何而致呢?不少学者早讲了,政治的黑暗、天灾,乃至自然条件差,都可能“使民…  相似文献   

7.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邓小平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步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想富、盼富的心情,较之过去更加迫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把执政为民当成第一要务的党委、政府,理应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列,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以实现人民群众想富、盼富的迫切愿望。然而,要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强劲的势头,就必须因地制宜,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靠大联强(即靠引进大型企业或联合强势企业),推动当地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向前…  相似文献   

8.
追求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实践,中国经济实现了出人意料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数最多的就是农民。农民穷,中国就不能说富,只有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算得上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告别了缺吃少穿的日子,但是离富起来还是有一段距离。进入新世纪,党对农村有了新政,一个是种地不用交税了,第二个是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第三个是农民也有养老保险了。  相似文献   

10.
我叫赵英惠,现任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所在的台沟村,历史上就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在中学读书时,当地流传一首“穷台沟,富北沟,不穷不富福来沟”的民谣,大人说、小孩唱,同学们平时也念叨。我一听这套嗑,就觉得抬不起头:穷是耻辱,我不想穷;台沟穷,可我要富。为了变穷为富,20世纪70年代末,我就闯出了山门,进抚顺、跑沈阳,三下江南、两去广州,80年代中期,我就成了村  相似文献   

11.
<穷县里的富书记>一文,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活脱脱以权谋私的典型.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的张华琪,理当为头戴"贫困"的帽子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已;理当为处在贫困线上的上百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多负责任、多担担子.然而,他之所以为拿到了一个大县的干部使用的拍板权而庆幸,不是因为改天换地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而是因为"赶上了‘发财致富'的好时候".  相似文献   

12.
“庙穷方丈富”,是对企业穷困负债、经营者却豪华富有的戏称和针砭。一般而言,庙和庙里的方丈应是穷富共存、同损俱荣的关系,庙穷了,以庙为生的方丈何来奢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两权分离以后,相当普遍地出现了“庙穷方丈富”的反常现象。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负债累累,生产经营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经营者却发财暴富、收入惊人,不断追求享受和气派。企业买原料没有钱,却有钱为经理买房购车;职工领不到工资,经理们却照样豪华、奢糜。南京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全市100家非正常亏损企业开展剖亏活动,发现案件线索113起,4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3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有的企业挖出成窝的“蛀虫”。南京市的穷庙是这样,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庙穷方丈富”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探究。 在个人出资并直接经营的个体企业,当企业亏损或不景气时,业主随之困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通过民主建设、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的财富总量激增且富人增多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党在领导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同时需要完善领导富人的政策和机制,以立法的方式确保富人们的经济利益;加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力度,完善人权保障机制,使富人们的政治民主权利得到保障。让富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行使社会事务管理权,同时也让他们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特征,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使全体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少数人富而大多数人穷,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更新治国理念,率领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在物质层面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精神层面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变更。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80”后女大学生对人生现实、具体、细致的思考与选择,就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更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毋庸置疑又让人引以为自豪的事实;香港、澳门的回归,更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客观上也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的党员下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于猎奇和对金钱的向往,不知不觉地栽入了豪赌的泥淖:赢了,是"乘胜追击"乐不思蜀;输了,不惜贪污挪用公款,竭力扳本.因此,无论赢输,他们都无法跳出这样的迷魂阵.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水比作雨露,它孕育了生命,滋润了大地,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收获.有人把电比作阳光,它带来了光明,温暖了人间,托起一个又一个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和电与人民生活贴得愈来愈近,如果水和电出了问题,人们就会感到生活很不方便.这时,那些管水、管电的“头”便会遭到人们的埋怨和责问  相似文献   

18.
邓伟志撰文认为: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首先是"中国富强梦"。实现这个梦,必须深刻把握"富"与"强"的关系,必须在大力发展国家物质力量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实现国家既富且强。一、国家富强:不仅要"富起来",也要"强起来"在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竞逐富强、赶超别国。富强包括"富"与"强"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既富且强,即在实现富裕的同时又实现了强盛,才能说实现了真正的国家富强。一般人都能看到,富是强的基础。国穷则国力弱,就要遭人欺。国家的富强必然建立在国家富裕的基础之上,没有哪个贫穷的国家,能真正成为强  相似文献   

20.
李春发 《党史文汇》2014,(11):49-55
正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真正使中国经济日益振兴、人民生活日臻美好。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表达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感谢这一政策的领路人,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于是,从心灵深处唱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春天的故事》这样的颂歌金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聚焦农村改革的火热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问世,正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