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把瘾就死●王贵龙一些人总能语惊世人,“过把瘾就死”可谓掷地有声。这也是许多现代人的一种真实心态。生活如特快列车,那些被甩出车外的人,那些被晾在站台上———永远被晾在站台上的人,怎不落魄?于是便有了“爱过就扔掉”、“过把瘾就死”……过去人们兴高采烈地...  相似文献   

2.
特权心态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就是高人一等,于是他们官当得越大,谱摆得也就越大。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生活上处处远离群众,公款私用、公车私享成为理所当然,逐渐堕落。“眼红”心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看到有人一夜暴富,就心理失衡,眼球变红。于是在工作中开始依据自身“优势”以权谋私,把公共权力向个人私利倾斜,把公款当成“个人钱庄”,借公务便利吃拿卡要,最终把自己“送”进监狱。而一些老干部晚节不保,是吃亏的心态使他们忘却了党员的身份,被“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想左右,伸出贪婪…  相似文献   

3.
电影《透明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研制出神奇药水实现隐形后,不必为任何事负责,就开始为所欲为。他甚至认为:“再也不用站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这种感觉太美妙了。”于是,他脱离了法纪的约束,无限放大自己的私欲,走上了不归路。这也告诉我们,“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是权力制衡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干部的一种爱护。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反腐败斗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反腐对策。笔者近期就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思考,试图从另一角度分析和揭示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以期有助于标本兼治反腐败。一、腐败现象当事人的心理根源腐败的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而对物质利益的贪欲和个人主义则是腐败现象当事人的心理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勤劳致富并不容易。看到有人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发了财,过着优裕的生活,一些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心理便失去平衡,同时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东西包括权力在内都具有“使用价值”,于是产生了何不趁着手中有权捞一把的心理。社会上流传的“有权不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A·达尔曾说过:“权力可以用来取得声望、尊敬、安全、友情、财富和许多别的价值。”哈罗德·拉斯韦尔也把权力视为“本身具有的价值,是达到其他价值,包括财富与尊敬的基础。”在政治科学术语中,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和特殊影响力,具有可带来超额利益的特殊品质。而公共权力则被认为是社会公共领域中由公众所赋予和认同,并能够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和控制权的拥有者就有可能通过运用手中权力而达到私人目的.获得私人利益,反过来侵害了公共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力腐败?笔者认为,公共权力“期权化”是腐败的最新形式,具有隐秘性和错时性,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权力是责任     
权力是什么?不同世界观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认为权力是权威,有了权力就有了权威,就可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可以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有的人认为权力是金钱,有了权就有了钱,可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可以我给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一句话,可以用权捞钱。最近,  相似文献   

7.
权力是责任     
在綦江虹桥垮塌案中犯有玩忽职守罪的林世元、张基碧等4人被依法判刑。令人惊奇的是这4人竟然不清楚玩忽职守罪,只知道对工作不负责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由此想到,权力到底是什么,当前仍有不少领导干部不十分清楚。有的认为权力是荣誉,有了权力就有了政治荣誉,就可以光宗耀祖;有的认为权力是权威,有了权力就可以高高在上,独断专行;有的认为权力是待遇,有了权力就可以坐高级轿车,吃山珍海味;有的认为权力是金钱,有了权就有了钱,可以以权谋私,用权捞钱,中饱私囊。其实,在党的性质、宗旨和党员的权利、义务上…  相似文献   

8.
凡贪官,无非贪权、贪财、贪色是也。那些贪婪之徒一旦拥有了权力,就迫不及待地捞财捞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财色才是为官之本。于是便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仿效,于是也就一个一个地为情欲拜倒在石榴裙下,演绎出一幕幕人生毁灭的丑剧。  相似文献   

9.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吃苦药、皱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聪明的制药人便想出一个好办法;结苦药外加一层“糖衣”。这样一来,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生了病就出较愿意服用“糖衣片”了。“糖衣现象”表明了一种心理,自然使人联想到,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用批评方式?帮助下属改正错误,指导他们成长,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少领导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不顺利。有的领导者说,我一片好心,说他几句,他就不舒服了。而被批评者则说,批评是件好事;但他怎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双方都在感叹,不否认都是“好心”,…  相似文献   

10.
“亚腐败”,有人称之为“小腐败”,症状并不那么显著、突出,发现、诊断起来很困难,有的能够不治而愈,有的也可能转成重症甚至不治之症。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认为,“亚腐败”是指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来,关于“权力的滋味”一再被提及。权力究竟是什么滋味,众说纷纭,但读了杨洪的案例报道后,似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
  杨洪在位时可谓颐指气使、随心所欲,用“无所不能”来形容也并不过分。在他的操作与关照下,名义上是“干妹妹”的情妇在仕途上阔步前进。他手中的权力成了可以点石成金的魔棒,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向情妇上交上千万元受贿款,并力助情妇轻而易举地获取数千万元“中介费”;他还“一言九鼎”地将石膏山改成“仕高山”,就连民政部都奈何他不得。如此说一不二,会是何等开心,何等自得,何等愉悦!  相似文献   

12.
说“权”     
人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多,然而“权”是最具诱惑力的。古往今来,围绕一个“权”字,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绵亘无绝的活剧。权力是多么好的东西,凤阳小子朱元璋拥有了权力,便由一个放牛郎变成君临天下的洪武大帝;仅有踢球小技的高俅拥有了权力,便由一个市井无赖变成权倾朝野的高官。“文革”中的林彪,更是大念“权”字经,什么“有权的幸福,无权的痛苦……”把“权”字推向欲望的高峰。时至今日,这“权”字仍成为众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然而,哲人云:“权是人生一难关。”难就难在权力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易受各种欲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级在对领导干部使用权力的监督上存有困难,也有阻力。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被监督者手中权力大,受不到有效制约,尤其是当以权谋私被某种表面的“合理性”所掩盖时,表现就更为突出。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防止滥用权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发挥集体、群众、制度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拒绝客人进门叫作让客人吃闭门羹。“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 相传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才貌双全,于是很多年轻男子纷纷慕名拜访她,但是不少人却很难见到她。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规矩: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主动地告辞了。人们便把这羹,称为“闭门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寻找家园     
奔波了多年,你是否感到有些累?于是,你便渴望一片宁静的家园。 俗务缠身的日子在每一天清晨吵醒你,便会渴望重返生活的简单。 权力、金钱、真情……那么多的东西等着你,你若迷失了方向,就再也找不回那曾经属于你的好心情。 人生一世,忽明忽暗,有时真弄不懂“终老蓬户”与“豪门一生”之间的区别。有时便真想小宅郊野,清清静  相似文献   

16.
范丽荣 《当代党员》2014,(11):20-20
中央出台一系列反腐举措,全面加强督查、审计、巡视工作,为权力编织制度囚笼,铲除蒋败滋生土壤,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于是个别党员干部开始食不知味、唾不安寝起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因敬畏,我不敢碰触这个名字。 还是在读中学的年代.我就曾被老师教训:不要像陶渊明那样消极厌世,有不健康的出世情结。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出世”,也不知道谁是陶渊明。于是,出于好奇,便提早走近了陶渊明。  相似文献   

18.
《当代党员》2013,(1):73-74
王新同志:你好!读了你的来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很想跟你交流一下。你的困惑,很具普遍性——不少干部跟你一样,一进入“后备”,就产生了后备心理,似乎自己理所当然该被提拔,一旦“发展”无法满足心理预期,便悲观失望、懈怠工作,甚至走上投机钻营之路。  相似文献   

19.
顾耀昌 《唯实》2000,(1):43-4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精辟指出,反对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江总书记的这段话不仅明确了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内涵,而且突出了监督的关键作用,这对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至关重要。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但权力具有两重性,可以用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可以以权谋私,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权力只有在受到强有力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正确行使。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就会被滥用,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对于腐败者而言,手中的权力越大,对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  相似文献   

20.
蒋益明 《党课》2006,(11):62-62
随着行政村合并调整力度的加大,大批村干部退职成为普通农民,加上历年来退职的村干部,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退职村干部队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退职村干部心态不好,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责任和义务,仅从个人得失和个人利益出发,做了一些有损基层党组织形象的事情,成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退职村干部自身存在着“三不”问题:一是心态不平和。村干部虽然不是“官”,但在农村大到调田调地、建房置业,小到邻里纠纷、鸡毛蒜皮,他们可以说是无事不管。退职下来,权力没了,待遇低了,产生了不满情绪,就向现任村干部或者党组织发泄。二是心里不服气。他们有的因行政村合并调整精简下来,认为现任的村干部能力不如自己强,水平没有自己高,经验没有自己丰富,于是处处看不惯,牢骚满腹。三是心胸不宽阔。有的退职村干部在职时不注意学习新时期农村的方针政策,不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因此被村民选了下来。他们对农村致富能人入党并且在选举中超过自己不能接受,于是退职后时时处处和现任干部“抬杠”;有的因退职后地位、收入的变化,由情绪失落转变为对在职干部搞暗中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