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为纪念《读书》创刊40周年,编辑卫纯约我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与《读书》。我在《读书》工作31年,经历的事情比较多,一直在纠结写什么,翻看十年前我编选的《读书》文选《改革:反思与推进》,读文章思及文章后面的人与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读书》作为以书为媒介的思想评论刊物,在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在思想评论方面,它紧跟时代步伐,开放,前沿,在各个不同时期引领着读者去思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1979年4月创刊的《读书》杂志积极响应,创刊号上李洪林的《读书无  相似文献   

2.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副教授》一文,给了我灵魂深处强烈的震撼!这也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知识分子,你的论文该写在哪儿? 我以为,写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表,主要应该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扪心自问, 二十多年来,我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数十篇,却没有一篇是“写在大地上”的。而是写在了为晋升职称的空谈虚论上。读了《瞭望》的  相似文献   

3.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4.
宏图 《瞭望》1991,(32)
《耕堂读书记》,孙犁先生著于新时期。据《内容提要》,“所收四十篇作品,均是作者的匠心之作,体现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欣赏趣味。” 按,“深厚功底”云云,似与原著不符。孙先生在《读书记》中一再说明“我经书底子差,很多原文还读不懂”,《庄子》一书,“我不能探其深处,只能探其浅处”,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因为  相似文献   

5.
对材料要去伪存真靳树鹏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传记作品三忌》,指出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一书中的若干错误和不妥之处。吴晓写了答辩文章,也刊登在《库望》周刊上,认为找的批评是“不实之词”。但究竟什么是“实”?即以关于毛泽东因《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伏琛 《瞭望》1989,(29)
《燕口拾泥》是金克木先生近几年写的学术性小品文的结集,收于浙江文艺出版社今年七月出版的‘学术小品丛书’。当这些散珠似的小文章在《读书》杂志上络绎出现时,我就十分爱读,不过那时作者署名是辛竹。  相似文献   

7.
在与祖国睽隔30年之后,董鼎山带着他的瑞典夫人和美国女儿回到了他梦魂萦绕的祖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回来却开启了他继续以中文写作之门。30年来他主要以英文为《纽约时报》、《时报书评周刊》、《巴黎评论》等美国报刊写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用祖国的文字写东西,不免有些生疏。可是1979年他开始为《读书》杂志写《纽约航讯》后,于兹也已十年。在这十年中,他不但为《读书》写稿,而且逐渐为国内外的重要报刊写文章。特别是《天下真小》(三联书店)一书出版,他娓娓谈心的文体,深为国内读者所欣赏和爱好,文名不胫而走。 《天下真小》里的文章,极大部分是介绍美国文  相似文献   

8.
史晓风 《民主》2006,(9):38-39
我曾任叶圣陶先生秘书多年。1988年叶先生逝世,我写了副挽联:上联是“四十年承教,学习读书、作文、做人、处事,一辈子受用不尽,如今痛失恩师”;下联是“八千里随行,考察做工、务农、育才、编书,多方面得益很深,往后永念遗范”。此外,我还跟叶先生学了不少科普知识和哲学常识,下面讲些实例。热胀冷缩1961年,我随叶圣陶先生去武汉调研。有一天,参观长江大桥。在桥面上走了一段,忽然发现有一条整整齐齐的横切裂缝,切口两边都镶着一把不锈钢的“锯”,“齿”是犬牙交错的,看来可以完全吻合。叶先生考问大家:“你们知道这道缝是干什么的?”有的说,…  相似文献   

9.
“我想写一个失败者。”这是黄宗英最近在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者座谈会上披露的。 这是一个奇特的想法吗?是有点奇特。黄宗英写过不少报告文学,十几年前她写下了《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给多少热血沸腾的青年人以鼓舞啊!近几年她在科  相似文献   

10.
从事政工十五年,深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遂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去年以《十五春秋花酿蜜》为题,写了三点心得,寄给《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登在第5期上。今天在节日闲暇之时,翻阅着这十五年政工生涯的十余本工作日记,往事一件件又浮现在脑海中。再从中采撷几篇,稍加修饰整理,求教同行。  相似文献   

11.
郭风 《瞭望》1989,(15)
晚年雅爱读书,所以经常留意国内诸出版社的出版态势。有好书则爱据为己有,因之经常罄囊中无多钞票,购之携归。如见及出版社出版好书,也时或说几句恭维话。譬如,我给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散文译丛,便写过两篇文章,投《读书》代为“宣传”。这回又想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说几句恭维话,甚至感到在目前,对于某些自己所知的出版物,说几句恭维话,是很必要的。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过“福建文学创作丛书”、“孤岛文学丛书”,出过郑振铎、冰心等闽籍著名作  相似文献   

12.
貌丑何过?     
华丁 《瞭望》1996,(39)
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他写的《三都赋》,被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被誉为“文章冠世”、“一代之绝”的陆机,也曾想写这篇赋的,听说左思要写,抚掌讥笑,很不以为然地说:“他若能写成,我就把酒坛子倒翻了。”待看过左文,他叹服不已,自忖已不可超过,也就辍笔作罢了。 这个故事见于《晋书·左思传》。《晋书》说左思“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就是说,精于辞章的这位大手笔,面貌丑陋,言语迟滞  相似文献   

13.
记苏金伞     
宋洪 《瞭望》1994,(47)
我认识老诗人苏金伞,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40年代初期,我随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父亲住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那时我刚考上初中,苏金伞是河南大学的体育教师。当时只知道他足球踢得很好,因为中学课本上有清人魏禧写的《大铁椎传》,人们便叫他“大铁椎”。以后,河南大学师生们演京戏,他也经常参加,我就看过他唱的《打渔杀家》、《南阳关》等戏,戏报上还称他是“谭派正宗”。这些是我当时知道的,还有为我所不知道的,便是他已发表了很多新诗。1942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驻扎在豫西的汤恩  相似文献   

14.
多读勤写     
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职工队伍,要求企业政工干部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读会写,则是基本要求之一,很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多读勤写,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及其对于写的重要意义的。鲁迅先生说:“文章怎么写,我说不出,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说他的写作也“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可见读和写是紧相关联,互为条件的,而读写的第一个环节则是读,多读书是写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小说《平凡的世界》怎么看不出好?”我和他们一样,更多的时候安于读者身份.早听说《平凡的世界》拥有大量读者,且深受喜爱,那这些新读者怎么回事? 猜测他们觉得不好的原因—— 篇幅太长,路遥追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小说写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整部小说都在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的变化.是真正地,贴着地面写,这样写好不好?  相似文献   

16.
入伍以来,我先后被授予“优秀地方大学生排长”“优秀机关干部”“优秀教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得益于自身“悦读”习惯,读书用报成就了我成长成才“三级跳”。 从“青年大学生”到“优秀排长”的跳跃。2000年,我这个昔日地方大学生被任命为某团排长。大学我学的是党史、法律,对照排长的工作,感到学用不“对口”,工作不能得心应手。我坚持岗位工作、读书用报两不误。案头摆满了有关时事政策、理论武装、军事工作多种报刊,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必读刊物。  相似文献   

17.
<正>花白头发,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少了些刚毅、多了些岁月浸润的宽厚和慈祥,一身白衣传达给人从容和淡定。记者见到张兴昌时,他刚从楼下打完太极拳回来。家书的选题让张兴昌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与教育结缘40多年,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读书、教书、写书、写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福分。《留给孩子》《半堂课》是我人生的结晶。"留有一份遗憾前往银川前,记者和张兴昌的二儿子张克峰通了电话。问起父亲的近况,他说:"我父亲啊,还在写。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写:给盐池县写地方志、给银川  相似文献   

18.
精神产品靠什么吸引“上帝”重庆官秀镇最近看到两则报道,一则说的是江苏省淮阴市某影院上映电影《刘胡兰》,广告牌上给刘胡兰冠以“风流女杰”的头衔。另一则说的是某地上映电影《永失我爱》,广告牌上写着这样的文字:“黑夜,河边充满情欲。”影院生怕这几个字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敢遣真情上笔端——访电影导演谢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 人性。 ——沈丛文 “怎么,又是一个小女婿、大媳妇的故事” 刚看到影片《湘女萧萧》的开头,我不禁有些担心:“步《良家妇女》之后尘!”可是,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层层展示,我却紧紧地被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1,(44)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和他对我的教诲,我写了《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