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支重要的政党势力。一是当权的国民党,二是共产党,三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救国会、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等中间党派。这些中间党派后来联合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政党。团结、抗战、民主,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抗战第一,团结是抗战的前提,民主又是团结的重要条件。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国民党执政当…  相似文献   

2.
张申府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也是一个极具特色和广泛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抗战爆发后,张中府广泛参与了抗日救亡民主活动,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以抗战时期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为主线,本文尝对张申府所从事的民主实践活动进行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宪政运动曾经在大后方射起了广泛的影响,对支持抗日、推广普及宪政理念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此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分析,探讨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在宪政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世人。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政治的格局,引发了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的巨大变化,国共两党由武装对抗走向了合作,各中间党派一致拥护抗战,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导的党派合作局面。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在阶级关系上的鲜明表现,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我们党对中间党派采取团结和争取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政治上争取团结合作、组织上切实扶持帮助、利益上充分尊重照顾、思想上给予说服批评,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孤立国民党顽固势力,争取抗战胜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把民主党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始终做好广大台湾人民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的民主党派与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国宪法史上唯一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克服的软弱性,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民主和宪政都被寄寓了人类对幸福的憧憬和期望,但各自又蕴涵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相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而言,民主与宪政都只是手段,个人权利和自由才是目的.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宪政体制,应重塑"民主"与"宪政"的协调并用模式,扬弃单纯的民主和单纯的宪政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代表广大中间势力利益的中间党派已经成为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一扇窗口。抗战之初,为团结抗战计,中间党派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抗战中期,因政治理念的差异,中间党派与国民党矛盾开始凸显;抗战后期,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间党派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也注定了国共两党政争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9.
马叙伦的民主思想与其民生意识和党派合作理念相辅相成,与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民主实践活动直接相关,与其民主政治目标和建国理想有机结合。马叙伦的民主思想是一种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他具有关心百姓疾苦的民生意识和坚决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精神;他主张通过政治协商和党派合作的方式来助推中国民主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马叙伦的人民民主思想代表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初心。  相似文献   

10.
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近现代代议制民主,再到当代协商民主,协商始终是民主的核心要义。过往协商在中国以政治协商的独特形态存在,随着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其功能的发挥,协商领域日益扩大,协商与民主有机融合并昭示出中国宪政民主演进的新逻辑。从政治协商到社会协商,从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协商民主到浙江"温岭协商民主模式"的确立,从"公民动议司法解释立项"机制的建立到海峡两岸通过协商达成最新成果,协商民主正日益孕育为中国宪政民主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昭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路径:即坚持基层民主与国家层面的完政民主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是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二者又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并行不悖的两种基本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2.
黄兴一生坚持追求自由平等;反复强调宪法对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张借鉴先进国家的政党内阁制度以实施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宪政法治的基础,立法民主提供了“良法之治”的先决保证.民主及立法民主主要作为程序、工具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宪法的民主表达中包含了实体、目的性的内容.立法活动除了通过现代民主程序实现立法结果的科学与善之外,还应当在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面前受到限制,并且应该带着促进、维护和保障权利的目的.在宪政的背景下,立法与民主内在也有一定的冲突,需要探寻实现立法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探寻民主与宪政的关系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主张两者的结合是学界探讨此问题的普遍共识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17.
民主宪政是中国自清末立宪运动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这两大目标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和谐社会,才能为我国的民主宪政的孕育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实现民主宪政,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和健康发展。民主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实现须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宪法至上的权威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民主与宪法的有机结合.宪政的概念,是宪政最一般,最基础的理论,是宪政这一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是宪政理论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宪政共和主义是对一种普遍价值观的追求,是道德建构主义的;宪政共和主义强调权力来源独立的多政府单元的存在。宪政共和主义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它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中的效率。针对我国复杂的现实情况,在宪政规范允许的限度内,实行一种差别性的共和主义是可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20.
浅析陈独秀民主宪政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主要创始人。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十分丰富,且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些演变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的惟民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年的社会主义的宪政思想,晚年的“大众民主”的宪政思想。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影响了以后中国宪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