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要经历由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掌握政权到人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由国家直接组织社会生产到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由国家集权管理到民主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的条件、进程和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2.
把基层群众自治,特别是把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等同起来,这是和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实际相符合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超越传统基层群众自治的"非国家政权"领域,向基层国家政权领域拓展。基层民主向基层国家政权领域拓展,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利益分化的需要;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扩大基层群众有序参与的需要;是抑制基层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也是理顺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和政治吸纳是现代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动方式。李普赛特在其名著《政治人》中系统探讨了政权合法性和民主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重读《政治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悟政治参与、政治吸纳与政权合法性的相生机理:政治参与是政权合法性扎根社会土壤的种子,它有助于增加社会张力、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而政治吸纳则是政权合法性根深叶茂的养料,作为现代政府彰显民主诚意的标志,政治吸纳既是公民政治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政治系统汲取社会营养的触角。在政权体系的日常中,政治参与和政治吸纳的相生性,消解着社会矛盾和政治风险,维系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从而增强公民对政权的政治认同,建构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李抒望 《民主》2004,(1):15-16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宽阔视野里,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民主政治建设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差异;中央统揽全局使用的上层建筑话语与村委会、居委会的基层自治话语,无论在政治内涵、思考逻辑和问题取向上都存在着重大区别。作为系统性范畴,民主政治从国家政权层面进入基层社会层面时,需要经过一个形态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从抽象的政治形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形态,或者说要经过一个政治生活化的过程,让民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级段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能够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国家政权形式来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事务。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也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国家政权体系和社会领域的问题与矛盾的大量呈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着执政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战略方向,而且成为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巨大挑战.审视前进发展中的困境与矛盾,以执政党为政治主导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不可以囿于某些表层的变革和某一局部的治理,而是要把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宪政民主和文化构建作为“四维一体”的整体推进模式,共同建构起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发展蓝图,以进一步激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性活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发展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经验和客观规律,进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主观念淡薄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这是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主政治是国家政治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不同性质国家的民主政治在实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这是早有定论的马克思义义的基本观点。民交政治在不同的国家还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民主主体要素的构成及民主政治的运行规则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政治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当代政党组织结构模式、政权组织结构模式和政治文化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我国当代的民主政治模式,并指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一、我国政党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民…  相似文献   

9.
钟宜 《党政论坛》2008,(5):10-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努力追求的政治目标。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党的二大上就明确宣布要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已任,因此在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延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乔怡 《学理论》2012,(1):29-30
政治的科学发展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的政治体系,发展科学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权利和维护权力显得尤为重要。从阐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特点角度,用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分析了科学调整政治制度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即在保证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作用的前提下,不断统筹协调、顺势而动,科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逐步深化和扩大民主政治进程,以确保政权稳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无产阶级国家应该采用民主共和政体。1848年革命时期,他们就提出彻底推翻君主制,把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力争把这种民主共和国变为“社会共和国”。1871年马克思又指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所向往的“社会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4页) 列宁卓越地发挥了上述思想,在领导建设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性及其特征,这就是以议行合一的巴黎公社共和制为基础,由人民监督过渡到直接参与,再由直接参与过渡到全部权力由国家回归到社会,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和国家消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主法制传统较少的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是对这一关  相似文献   

14.
政治体制改革着眼点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国家政权的各种设施,包括工人阶级的政党,都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民主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治体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确立国家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都必须从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出发.设计得再精巧再合理的机构设施和职责权限划分,如果不能保证真正有效地控制在人民手里,是绝不可能真正发挥好的作用的,也无什么高效率、高速度可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带有根本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西方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向人们所提供的是有关以社会民主推进国家民主的经验,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向人们所展示的,却是一个社会民主依赖国家力量提升和推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民自治的启动依赖国家力量的深度介入,而村庄社区所激发出来的对村民...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社会主义民主,三位一体,方能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国体方面说,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真正作了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权中居于统治地位。二是从政体方面说,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效地组织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三是从广泛社会生活方面来说,指把民主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使人民从间接当家作主向直接当家作主逐步过渡。我国的民主制度从根本上讲,虽然是优越的,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但在  相似文献   

17.
袁刚  杨东曙 《学理论》2012,(12):21-22,58
在民主化道路过程中,各个国家建构了不同的民主模式,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化会带有自身特点。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民主政治。中国式民主与西方式民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民主的根本。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于中国式民主内涵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界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涵,即在政权组织、政治文化和国家与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变革演化。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起点、过程、内容、特征逐一具体分析,试图勾勒出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发展的逻辑线索,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家族政治是指在自由民主制度框架下,某些家族的成员由于拥有特殊的资源,能够连续当选并掌握政权,使得权力在某些家族内部呈现出代际延续的现象。家族政治的出现存在两大根源:地方政治经济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导致政治过程中庇护关系形成,政治家能够利用家族资源获得特定群体的稳定支持,而某些家族成员的当选又成为该群体参与公共产品分配的前提;政党内部缺乏民主机制、外部缺少社会支持组织,党的候选人提名和资金筹集分配权力集中于党的领袖,使得家族能够发挥政党的替代性作用或导致政党被政治家族所控制。来自发达民主国家和发展中民主国家的证据表明,家族政治的存在是上述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过程中的庇护关系越严重,家族政治越有可能出现;而政党组织越不发达,就越有可能为家族政治提供制度性机会。家族政治集中体现了西方民主政治中的权利不平等现象,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平等理念相悖,同时也有害于民主政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争政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学的发展概念。抗争政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发展,它既发展了社会理论,也创新了政治发展理论尤其是民主转型理论。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抗争政治进行分析,并把其放入民主转型理论的范式转换中来思考抗争政治的含义、特点和过程,有利于深入地研究和解读民主转型下的抗争政治的相关问题,应该说,抗争政治提供了民主转型的新视角,虽然抗争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民主转型,但它的出现对于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培育积极的公民意识和构建公民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抗争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联性在于:在民主国家,抗争政治是直接民主的价值体现;在威权国家,抗争政治是民主转型的催化剂;抗争政治的三种结果,即被镇压、制度化和民主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