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成因,提出对策,以有效应对现实挑战,创造更多更大的辉煌。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精神智慧的研究开发力度;二是深入厘清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三是紧紧抓住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群体;四是充分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方式渠道;五是着力构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单方利 《理论学刊》2007,(11):113-1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大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从当代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告诉我们,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在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中,我们既超越了历史虚无主义,也超越了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获得时代性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  相似文献   

4.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24,(16):78-79
<正>通过弘扬优秀贵州历史文化传统来加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我们在了解贵州历史文化的历史成因、文化内涵、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应充分探讨贵州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弘扬优秀贵州历史文化传统来加速贵州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要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的关系,以现实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促进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现代化走的是"模拟"西方之路,这种观点在学界有相当势力;然而,因其从文化动力角度立论,以传统为本源观来驳斥则乏力。现代化/性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标准,中国"模拟"西方文化也没有前途,传统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外在批判",传统内部生成现代性的潜能可以验证、更应挖掘,传统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应。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之路,必须立足国情,以自身传统作为内在驱动力,也借力文化外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变迁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动因,指出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海春  张力一翔 《求实》2023,(6):4-16+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动因,指出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