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英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学校教育维护其长远的殖民统治。殖民教育的特点是立足于保持香港国际转口贸易港的地位、对中国的"疏离教育"和对英国的"子民教育"。20世纪70年代之前港英政府奉行的是一种教育去政治化的策略;1984年后学校教育逐步转向积极的政治社会化。香港同胞的政治文化认同体现为鲜明的本地性、模糊的"泛华人"性、功利的世界性。殖民教育导致香港同胞中国国家认同严重弱化,对于香港回归后的政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须从政治、教育、文化、宣传、融合发展等方面予以矫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私营企业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以后出现的新事物。私营企业主的崛起标志着原有同质性很高的社会的分化。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在三个领域中 ,经济领域的开放程度最高。在政治领域 ,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在社会领域 ,国家力量后退 ,人们的自立意识大大增强。可以说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的兴起 ,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交评论》2016,(3):1-24
西方地缘政治学历经百余年来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系统、权威的古典地缘政治理论,提供了一整套有关地缘政治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框架,也即"西方地缘政治想象"。受此影响,当代西方地缘政治精英在解读"一带一路"时会产生两种习惯性思维:一是历史类比,将中国与历史上的崛起大国相比照;二是通感,想象中国会模仿自己追求扩张和霸权。本文批判了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认知基础,指出"一带一路"不以追求权力和控制为目的,不依循"国家中心主义"路径,也不采取海陆对立的"两分法"视角,而是尝试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中国应妥善应对"一带一路"实践中的地缘政治风险,讲好中国的地缘故事,改造重商主义的地缘经济学,代之以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新地缘经济学,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产阶级的政治取向、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香港的人心向背及未来香港政制的发展走向。但在目前,香港的中产阶级面临着经济、社会、政治的多重困境,并呈现出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使香港政治生态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导致政治取向多元化;政治意识淡漠,政治资源缺乏,利益代表缺位;态度立场矛盾含糊,表现出摇摆不定的两面性。缓解现时香港中产阶级困境和积怨,必须理解和关注现时香港中产阶级最为看重的"香港核心价值观",建立政府与中产阶级代表相对稳定的沟通机制,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重构合理向上流动的政策导向,并充分发挥香港民间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全方位动员和团结香港中产阶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由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变,乡村基层组织的财政基础、治理方式和权力结构以及治理运行逻辑都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镇财政空壳化倒逼下的基层政府几乎完全丧失治理功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传统地方权威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失效和失语。而乡村自身的内生秩序控制力量离不开乡村精英力量的形成与推动,当前非体制精英的崛起成为村庄权力结构变迁显著的特点,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从一元政治精英向多元精英治理转变。重塑乡村精英的"新乡贤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后农业税时代直接治理模式下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地缘政治神话直接塑造了特定社群对其他国家形象的想象,深刻影响国家认同、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在后现代的军事—工业—媒体—娱乐网络中,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向民众传播政治精英的地缘政治想象,另一方面向决策层反馈流行话语中的大众地缘政治想象。大众文化产品塑造"他者"的方式具有多元性,其"他者"形象的生成机制可以理论化为"非人化"、"奇观化"和"性别化"三种模式。与之相应,西方娱乐工业往往依赖一些固定"模板",批量生产"类型化"的"他者",以维持"自我"身份叙事的稳定性。其传播过程则具有"隐蔽性",往往不会立时得到"地缘政治对手"的回应,遂成为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今天的大众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为中心,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隐蔽地对外传播深藏于其中的地缘政治想象。因而,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大众文化的地缘政治功能,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香港本土意识的出现,既是港英政府刻意而为的结果,也是战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一国两制"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在香港可能会出现的"身分危机",使香港民众敏感、焦虑、悬浮的身分认同问题暂时得以安顿下来。近年来,随着香港深层次矛盾的凸显,香港本土主义情绪再次迅速冒升。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的迅速崛起,一方面促进了网民自身政治技能与意识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行为的优化。但这些网络参与活动并不完全具有正向价值,在其发展中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的甚至蕴涵着相当大的社会稳定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部分,采取合适的治理策略,秉持网络开放、多边参与、上下互动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阳光政治",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让国家的权力运行和官员的权力行为普照在"人民当家作主"的阳光之下。切实贯彻民主选举原则,保证权力来源的公开、透明、合法;反对神秘主义政治,保证权力运行的完全公开;打破封闭权力结构,建设向民众开放的国家机关;充分相信民众,真正做到政治信息的公开化,接受民众的有效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从6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开始研究香港政治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60年代起,香港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于一般政治发展逻辑的异化现象。香港政治发展中的三个阶段,其异化现象各有不同的显性表征,即从"政冷经热"到"政治‘大跃进’"再到"相对剥夺感的多重叠加与社会泛政治化’"。在异化现象下隐藏着的港人日益攀升的相对剥夺感不容忽视,只有消减相对剥夺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的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要实现这一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在相对剥夺感产生的两端即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进行调整,即把价值期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适度回应诉求,同时提升港人价值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明确政治底线,构建合理的价值期待;二是畅通沟通渠道,适度回应政治诉求;三是正确自我定位,提升价值能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离不开开放与整合,开放有其内在限度同时需要整合作为后盾,开放的限度等同于整合的能力。因此,开放与整合是现代政治合法性建构所需的最重要能力,开放与整合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整合与政治合法性成正比。对于如何在开放与整合之间建构政治合法性,至少包括政治参与的开放与整合、意识形态的开放与整合、政党体制的开放与整合等三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并从华人中产阶级崛起、精英阶层涌现和华人社团的现代化转变等角度论述了美国华人社会参政意识的演进过程,最后概括指出了五缘文化理论对于美国华人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殖民统治香港所依赖的港督制度,其核心是保障港督高度集权,使其有效施政管治香港社会;制约港督行使职权,使其自律并强化管理港英政府自身。实行港督制度带给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果,就是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确保英国在香港、在中国乃至在远东得到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引入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史学方法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特殊意义逐步凸显。从该方法本身的特性而言,由于人类社会现象具有历史继承性且无法通过人为"试验"完全加以模拟,历史研究在全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政治领域)均有不可替代性;从政治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言,史学原则有助于矫正过度强调"方法论"的一些弊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言,针对中国政治依然具有的部分前现代特征,史学方法相比其他研究方法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非西方大国在总体和平的国际体系中崛起是21世纪国际政治的突出特征。崛起国如何将实力转换为国际影响力是一个需要审慎考量、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地位政治有助于我们理解21世纪大国的利益需求和促进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方式和策略。对崛起国而言,国际地位是一种既重要又特殊的资源,提升地位有助于崛起国将日益扩大的利益正当化,地位伸张则会成为其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伸张突出了地位诉求对于崛起国的重要价值。本文在辨析国际地位概念、厘清地位诉求和地位焦虑等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地位政治视角解释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从崛起国地位政治的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同时,需要管控民族主义情绪、重视国际制度创新和稳定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华人处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仍囿于缅甸军人专政和1982年公民法的限制,不能拥有与原住民平等的政治地位。未来缅甸华人政治地位仍然不乐观,华人中短期内不可能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平等的政治地位,当政者也不会给予华人外来移民群体平等的政治权益。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是在知识分子的主导下完成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士人政治"形态中形成了"超越"与"介入"的政治文化传统,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压力强化了这种传统,并促使他们成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知识分子运用政治力量完成了国家建设所需的信仰重塑与组织重建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知识分子逐渐向知识--政治精英转化,并且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共同信仰,选择了共产党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实现了与农民等其他阶级的联合,最终完成了国家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是政治学领域中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其涵义、内容、性质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同时,两者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应该从两者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并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公职人员的贪污腐化现象随着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而日益严重。这种现象招致人民的不满,降低了政府的统治效能。在种种政治和社会的压力下,港英政府于70年代初开始采取遏制腐败的坚决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在法律上规定官员接受利益的条件。《防止贿赂条例》等法律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种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点,如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变,教育内容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等。这些新的特点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体现在大学生深度依赖互联网但信息素养教育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意义关怀的缺位以及大学生现代"自我"的出现导致政治价值取向走向相对主义等方面。由此,今日之高校必须针对这些危机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