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和重组,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元和复杂,新的阶层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为公域之治模式的转换。解读该社会现象和问题,建立与完善相关制度十分重要。文章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分析向公共治理模式变化的原因,概述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新的阶层的意志表达和利益实现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网络社会的形成,对网络社会的治理迫在眉睫。在宗教、习惯、道德、法律等多种社会控制方法中,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获得了普遍地支持。即,网络社会的治理,应当诉诸于法律治理。法律治理拥有普遍性、强制性、正当性三个特点;法律治理的目标在于确保功能、实现有序、维护安全;法律治理的原则在于平衡适度、比例、特色治理。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不断衍生的各种新媒体,已极大改变了当前的舆论生态。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导致虚拟社会的权利滥用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需以实证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虚拟社会权利滥用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基础,从尊重权利观念的培育和虚拟社会法律治理体系的完善两个层面分析虚拟社会权利滥用的法律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本文通过对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分析,阐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依照法律治理社会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在治国理念和思维上一次重大的转变,是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新提升。理念上的变迁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径建构。文章通过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内涵解析,指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最后,对我国未来社会治理的路径发展进行了思考:加强现代化公民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不仅使社会组织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也扩展了社会组织的作用空间。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缺乏让社会组织自主运作的动机。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之谜产生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坚持治理社会逻辑,从而遮蔽了蓝图规划中的社会治理逻辑。因此,珠江三角洲社会治理创新有赖于完成从治理社会逻辑向社会治理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一个立体化动态运行的系统,以"总体战与平战结合"的思维,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引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政法机关以及其他机构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重构制度功能、完善运行机制、优化作用方式、探寻治理路径,为我们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费孝通先生眼中“熟人社会”的农村受到极大冲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身份型农村社会正逐渐被以利益为中心的契约型社会取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农村目前正处于半熟人社会型态,“法治”“人治”“宗法”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因此农村治理目前面临三大难题: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农民法律意识的缺乏;基层农村司法制度的缺陷。本文从法治化角度出发,探寻解决乡村治理困局的方案: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民法律受教育程度,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力度;完善农村司法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正改变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模式,应对风险社会关键在于运用法律的确定性对风险进行调控,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各主体的力量,完善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构建网状的纠纷解决体系,为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在程序设计及相互转换,立法原则与规则设计,配套措施等方面构建相互衔接的机制。做到各层次的法律能相互配合且程序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各种纠纷方式适用范围明确,衔接顺畅。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日渐凸显.有必要在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立足于新的时代起点,可以发现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能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的理论指引.但任...  相似文献   

11.
医患纠纷本是在诊疗活动中产生的个别现象,但现在却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群发性事件.建立减少和有效化解医患纠纷的法律机制,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医患纠纷现状及其深层缘由的探究,进一步对医患纠纷法律治理现状的分析.为完善医患纠纷法律治理的机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非常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宗教组织及其活动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本文全面考察和梳理了美国处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分析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精妙规定,并结合对多个宗教自由实践相关案例的剖析,初步探讨和总结美国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状况,为进行更深入的比较法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提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正确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准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特点,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推动了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即村民自治的崛起。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途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资本。从社会资本的建设入手,能够为解决农村长期以来的“集体行为困境”提供另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在行政决策领域中则表现为由封闭型行政决策转变为开放型行政决策。公共决策作为国家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公共决策法律体系有助于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化进程。结合社会治理创新这一时代背景,针对公共决策法律体系的构建要求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民主、法治、回应现实需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制度构建时要明确主体的法律地位、参与的程序和途径、主体间的权责划分。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突出反映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效能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在此视角下,本文阐释了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前社区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推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组织、公权机构互为表里、相互协调而织就的生活网络.在宪法学中对于社会治理的反思与关注主要集中在培育社会自治,并在培育社会自治的基础上谐调社会治理与社会自治以期达到耦合.因此,公权机构的社会治理行为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自治行为的耦合是求得社会生活和谐的关键.社会生活的和谐又非简单的制度生造,而是以对人的同等尊重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在我国社会背景下,探究社会协同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式社会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为:以教育为手段.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力量的有效发展,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协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中国式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苏南是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苏南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上也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推进整体性治理过程中,苏南形成了以公共利益与责任为导向的治理理念、一站式供给服务的运行机制以及优化的供给服务方式,由此,推动苏南社会治理体系出现多元共治和协同治理的特征,实现了“政社善治”、“社区善治”与“包容性发展”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治理方略大体经历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源远流长的羁糜土司制度;另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政治逻辑优位于法理逻辑,致使其本身的制度化品格及其效应没能充分彰显出来。基于此,为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潜在优越性发挥出来,有必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回归和重申其法理逻辑,构建法律主导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